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这意味着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十四五”作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发展的重要转换期,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牢牢把实体经济抓在手上,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聚发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陕西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规模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要素禀赋仍主要以能源为主,过度依赖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煤炭、水泥、焦化、造纸、电石、钢铁等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面临着产能过剩、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协同匹配。在创新活动中,资金链是最为活跃、关键的一环,由于制造业创新链不同的节点,其创新的内容不同、融资环境不同、对创新资金需求的规模和时间不同,因此不同的资金来源方式、不同的投资规模和结构对创新链作用的效果不同,资金流的顺畅程度直接决定着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质效,也就是说,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取决于制造业创新链的质量和功能,而且受到创新链与资金链协同匹配水平和有效性的影响;同时制造业创新链的高收益特征有利于资金链的循环和增值。可见,制造业创新链、资金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可以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与绩效。因此,创新链、资金链的“双链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作为科教大省,丰富的科教资源是陕西制造业在“双链融合”驱动下高质量发展的先天优势,具备部署“双链融合”的先决条件。据统计,全省拥有1000多家科研院所,72位两院院士。但是,除长期存在“中央和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分散、分隔、分离的“二元结构”瓶颈外,创新链与资金链结合程度不紧密,也是制约陕西科技创新活力和创新效能的释放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技术创新“商品化”程度发展滞后,即创新链重“学”“研”,过渡崇尚学术成果,不重视“产”“用”;另一方面,资本带有短视逐利的“劣根性”,制造业发展一般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较高的风险性,在资金链环节上往往得不到足够的资源配置。相较东部发达地区,陕西创业投资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创新链与资金链耦合程度不够,严重制约了陕西科教资源优势的发挥。考虑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和“双链融合”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像陕西省这样既面临迫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又具备富集创新资源的省份,分析“多链融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陕西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路径一:
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与产业对接
“双链融合”可以有效抑制经济投机行为、拓展经济理性边界、降低交易风险和促进交易达成等作用,从而驱动交易成本的下降。也就是说,伴随着创新链资金链不断融合,创新技术通过突破时空限制、强化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推动人类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会减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易时间损耗,提升交易效率。“双链融合”主要通过技术的冲击和扩散对交易成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这里说交易成本是作为中间变量存在的,特定的智能技术通过重构交易成本层次的激励约束机制,最终传导至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核心,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与产业对接,实现协调、谈判和信息不对称环节上的成本节约,从而改善我省科创市场交易环境,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提供支撑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通过集约高效的数字化交易模式,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与资本在我省进行交换、贸易,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经济红利,为我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优势。
路径二:
加快推进传统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
“双链融合”升级改造拉动了资本的注入,可以大幅减少资源跨区域配置和交易中间环节,大幅节约成本,优化要素配置。也就是,“双链融合”可以减轻路径依赖和排他性,减少本地企业成本优势和市场势力,打通市场分割和要素边界,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配置。要加快推进传统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应加速统一市场建立,建立现代化制造产业。一方面,统一市场的建立需要地方政府积极作为,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破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阻碍资本和创新联系的固有制度藩篱,为要素流通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撑,为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稳定的营商氛围,实现跨区域产品、技术的自由、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则需要制造产业自身完善信息化建设,积极搭建产业间相互联系的服务平台,实现产业间和区域间要素配置的优化,把人才、资本、政策等资源配置到高质量的制造业领域,有效缓解要素市场扭曲,努力实现达到最优配置边界。
路径三:
充分发挥国有创新资本的引领、配置和撬动作用
“双链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新技术、高品质消费体验的相关项目融资成本会大幅降低,资本偏好更倾向于新服务、新技术等制造业分行业领域,同时有助于撬动资本流入价值链高的制造行业,培育新制造业及相关新产品发展点。政府应充分发挥国有创新资本的引领、配置和撬动作用,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落实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政策、提升国有金融资本配置效率等措施,加大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引导力度,促进创新资本加快生成,推动实现“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发展。一是赋能,引入“政府投行”思维,重点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光电芯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我省具有优势的产业领域,精准部署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引导资本赋能“硬科技”企业。二是培优,与专业机构合作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发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优势,构建科研单位成果产业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持续强化对优质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培育、引导;三是拓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桥梁纽带职能,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