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发展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意识形态工作自觉统筹在社会主义发展总体布局,激发引领国家、稳定社会、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能量,守牢筑强思想舆论阵地,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提升话语权,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防范重大风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随着网络的快速推进融合,人类发展进入新的转折点,当前我们处在一个意识形态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舆论场域宽容化的社会。以话语为载体,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防止网络舆论有失事实的言论和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深化国际交流,加强文化输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诠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价值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话语权,确保在方向上正确,思想上清醒,立场上坚定,争取最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占据思想制高点,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抵御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防范风险挑战。
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能引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回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对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体现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气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指引人民奋勇前进的力量。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形成清醒的理论认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引导广大民众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并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在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定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方向,科学分析新发展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拓展马克思主义指导实际的新视域,打开新思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研究。紧跟时代步伐,科学回应时代课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和解释力,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和思想定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民心所向为目标,自觉把人民的现实需求与意识形态内容相结合,构筑具有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统一价值取向。体现对现实问题思考的解释力,还原为生活本身的指导力,增进民众的思想归属感,凝聚价值共识。把握时代特征,发挥新兴媒体平台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体意识形态建设。
增强主导权,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和谐社会,契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时代语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内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追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思想基础,强大的凝聚力量。深刻认识信息化时代,网络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融合治理新模式,开拓治理新途径,运用现代化手段,精准研判,高效决策,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表达出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契合的价值追求,建设与时代主题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主导权,在内容建设,语体表达,传播体系上创新建设策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和实践应用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工作导向,构建新时代意识形态内容体系。与时代同频同振,从民情民意的深处思入,建立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夯实理论根基,紧跟经济目标要求,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创新内容建设,增强对新问题新事件的阐释力,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诉求与价值信仰的有机结合,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造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引导民众自发自觉参与现代化建设,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遵循,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突破思想观念表达的理论桎梏,构建具有民生温度的话语体系。契合时代特征,淬炼核心价值,体现既有格局又有力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思想理念。话语表达正确,语句平实严谨,简明清晰,但却直击心灵,产生共鸣,振奋人心,用话语表达方式的亲和力、吸引力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表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科学的、先进的、大众的利益诉求。将理论逻辑转译成生活逻辑,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具有方向性、时代感、生活化的话语表达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认同,引领民众坚定不移地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迈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传播源创作,以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组织内容表达,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穿透力和辐射力,创建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传播体系。积极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做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坚持服务人民的中心导向,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应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网络传播途径,营造健康网络生态,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在动力,彰显网络空间文明进步的价值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发挥主动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意识自觉,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由广大人民共同参与形成,体现对价值理念的诠释和时代精神的表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民众的内心愿景,解决民众的现实困扰,实现民众的理想追求,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生活日常,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让内心自觉、行为自律,形成日用而不觉的生活习惯,实现思想和行为的有效统一,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价值追求。发挥主动权,自觉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主体责任,剖析时代特征,把握发展机遇,整合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引力,将全体民众的思想统一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上来,共同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风气。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把主流意识形态自觉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认知,从实践引导到主动践行,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表达转化为内心自觉。深入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路径,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信息快速流动的网络时代,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增强民族振兴担当的使命感,主动承担社会道德责任,传递正能量,共建崇德向善的和谐氛围。
符合人民的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价值追求。结合时代特征,创新理论研究,丰富科学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人民立场,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体现的价值追求与人民利益诉求实现的契合度,增进意识形态认同。规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增进民生福祉,回应人民期待,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内心的坚定信仰。促进价值共识,强化内聚力量,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新时代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勇毅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陕西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