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思想是魂,躯体是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让思想不生“尘”、不落“尘”甚至不被“尘”所屏蔽,始终永葆初心、光鲜如初,从而少走弯路、不走斜路甚至不掉入“陷阱”,是包括年轻干部在内的每一位领导干部的终身课题。
理论滋养“拒尘”。对领导干部而言,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和根本的素质,而思想的正确须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滋养,否则就会自然生“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是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思想的历史。那些勇立潮头、彪炳千秋的领袖伟人,无一不是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的人;那些不忘初心、一路前行的先进模范,也都无一不是用科学理论滋养思想、自拒“灰尘”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一科学理论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从而用理想信念统帅自己的思想,用党的宗旨指挥自己的思想,用“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不断整理自己的思想。唯其如此,错误的言论、观念,邪恶的意识、作风才无生长的土壤,同时就能以“皓皓之白”而拒“世俗之尘埃”。
自省自警“掸尘”。思想不是真空里的玫瑰,而是凌风傲雪的红梅。年轻干部要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必然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思想上难免会落下灰尘、雾霾甚至变异的细菌病毒。正像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年轻干部要做现代君子,“吾日三省吾身”:做人忠诚吗?干事担当吗?为官干净吗?从而常常无情地面对自己、解剖自己,掸掉思想之“尘”,扫去思想之“垃圾”,擦掉思想之“污垢”。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思想必先生“尘”而后蜕变。党的十八大以来走上违纪违法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虽然层级不同、问题表现各异,但都是思想严重蒙“尘”,长期“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所致。要以这些反面典型为警示,增强“掸尘”的自觉性,增加“掸尘”的频次和力度,始终保持思想的洁净和齐整,厚植信念之源、从政之本和作风之根。
红脸出汗“洗尘”。党员干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有思想的影子和痕迹。思想“蒙尘”,言论必然变调,行动必然变形。即使对不良思想自觉不自觉的掩饰,就像自己脸上的污点一样,别人看得最清楚。要勇于和善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靠外力洗涤思想的“尘垢”。一方面,要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乐于吃“苦口之药”、听“逆耳之言”,不怕红脸出汗,知耻而后勇,知止而后定。另一方面,要强化开展监督的力度,克服无原则一团和气的“老好人”思想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理,善于“挑刺”,敢于“亮剑”,帮助其他同志祛除不良风气,纠正错误言行。要健全“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约谈函询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经常吹和风细雨,必要时来点大风骤雨,让党员干部的思想灰尘及时得以清洗。
心不染尘埃,清风自然来。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常掸“思想尘”,就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就能扼制贪欲的冲动和“心中贼”的蠢动,也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