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绿色代表着大自然的清新干净,体现着万事万物焕发的勃勃生机,意味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老百姓对蓝天白云、绿水两岸、鸟语花香,城市绿意盎然、乡村秀美怡人的美好生活的期盼。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通过保障生态价值,最终实现保障人民权益和根本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绿色发展做出了部署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绿色发展、保障人民生态利益的高度重视,为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群鸟翔集嬉戏 新华社|供图
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与文明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态文明史。绵延5000多年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焕发着蓬勃朝气和时代魅力。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国古人崇尚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倡导“道法自然”,孟子主张“天时地利人和”,庄子阐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北宋的张载在《西铭》中写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都强调自然界万事万物有着自己的规律,都会按照自身规律发展。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内在统一性,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需要遵循共同的法则。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孔子反对“覆巢毁卵”“竭泽而渔”的做法,主张人要“知命畏天”。天命是不可抗力的自然规律,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有仁爱之心的人,会爱护自然万物,不去做破坏自然的事。荀子认为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万物都有生命,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万物都能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司马光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要有节制的使用。中国古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绿色价值观念,是一种责任,他们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升到了伦理道德层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态人文情怀。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中,不仅能感受到气定神闲的怡然自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能聆听到悦耳的鸟鸣啾啁、潺潺的溪水声,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能闻到春山夜晚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还能看到莺歌燕舞的盎然生机,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能自由自在行走在风雨中,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人不仅徜徉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留下了传诵千古的精美诗篇,还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表达了人们对诗情画意田园生活的无限憧憬。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的生态人文情怀,滋养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要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用心用情拥抱诗和远方,寄托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地处秦岭腹地的留坝县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 新华社 | 供图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走新型发展道路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动力。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加优美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绿色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阐述,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决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而是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发展道路。
坚持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乎我国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彰显了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时代大势的必然选择。新时代这十年来,国家加大环保力度,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从塞罕坝到毛乌素,从库布齐到柯柯牙,从甘肃民勤到福建长汀,荒漠变绿洲,浊河变清流,蓝天指数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祖国大地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优美了。新征程上,必须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
护林员与川金丝猴互动 新华社|供图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老百姓对清新优美自然环境的需求愈发强烈,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深刻阐明了绿色发展与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生态环保与民生福祉融为一体,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为民情怀和执政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重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坚决打赢“三大保卫战”,总体改善生态状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秦岭北麓的无序开发到云南洱海的“大理经验”,从祁连山的“千疮百孔”到“汾河晚渡”的美景,从三江源的“白云雪山”到沿黄两岸的“飞鸟翩翩”,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样板”。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全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和谐美丽家园,让老百姓享受绿水青山的幸福生活,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必须锚定目标、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思想,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的有力举措,也是解决绿色发展为了谁、绿色发展依靠谁的重大课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就是要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思想。
一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从源头上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与“发展”齐头并进,笃行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二是加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技术。要加快建设新能源体系,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规模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水电、风电、核电等,因地制宜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草光互补”等“光伏+”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让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技术造福人民生活。三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要积极推广北京冬奥“绿色办奥”实践经验,多措并举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圾污水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提质增效,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紧紧锚定“双碳目标”,全力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不走过场、不打折扣,桩桩件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陕西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