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3年 / 第8期 / 正文

数字乡村之于乡村的功能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3-05-19 14:26 作者:杨江华 侯怿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西部地区面积辽阔、战略位置突出,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能源资源富集区,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建设的重点难点区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方向。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应用于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数字技术下乡,能够助力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欠发达地区农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只要抓住就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跟跑甚至超越式发展。

育苗中心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调控.png

育苗中心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调控   新华社|供图

西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处于弱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人口、产业、公共服务与治理等多重困境和挑战。

乡村人口与人才短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人口作为基础,也要有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当前我国西部乡村面临人口与人才短缺的双重困境,已成为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一方面,伴随农民工进城务工浪潮,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村空心化、农业从业者老龄化和女性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以城市生活为发展目标,乡村随之成为他们的“乡愁记忆”,乡村青年人才不断流失。

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弱。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更加薄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乡村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一方面,由于地理空间区位的封闭、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等发展滞后,西部地区乡村普遍采用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缺乏规模化的市场竞争能力,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要素回报率低,务农的经济收入有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乡村产业结构普遍比较单一,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门类不全,加上农民大量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导致乡村劳动力资源流失,乡村产业振兴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基础。

乡村公共服务与治理水平不高。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稳定之本,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水平,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和城乡共同富裕。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仍相对较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突出。尤其是西部地区面积广阔、村落之间相隔距离较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仍面临质量和数量的缺口,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滞后、服务水平不高。此外,一些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还比较薄弱,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陕西实践

近年来,陕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创新驱动作用,聚焦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打造数字社会特色应用场景,推动农村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智慧化和乡村治理智能化,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发展转型。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嵌融合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数字技术深刻影响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及其配置,能够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配置效率快速提升,将乡村“沉睡的资源”转化为资本,释放乡村数字化生产力。在陕北清涧、关中武功、陕南柞水等区县,当地政府立足特色产业,通过与阿里巴巴、京东等数字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新基建为突破口,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着力点,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交易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丰富乡村产业门类,拓展乡村产业空间。

以数字技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要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重点领域,通过数字平台加速数据流动及大数据应用,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在“互联网+教育”方面,数字技术在推动校园建设信息化、促进育人方式多元化、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宜君县为例,该县通过数字公益平台连接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美术与体育等学科资源短缺问题;并通过数字公益项目助力乡村教师发展,显著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在“互联网+医疗”方面,数字技术应用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促进乡村医疗卫生健康发展。以清涧县为例,为进一步提升医院管理效能,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助力智慧医院发展,国家卫健委协调为清涧引进钉钉“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化解决方案公益项目,为促进数字医共体建设、打通城乡医务连接提供了重要支持。

以数字技术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村民参与不足等问题,拓展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提升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公信力。在石泉县,当地政府坚持把数字治理作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不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智慧执法方式,创新民情“三本账”实践新模式,社会治理20余项创新做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推广,多次被评为全国信访“三无”县,信访工作连续多年全省优秀。石泉经验表明,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利于破解传统乡村治理的诸多难题,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基层政府的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积极引导化解社情民意,增强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主播在介绍特色农产品.png

主播在介绍特色农产品   新华社 | 供图

陕西实践对西部地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数字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发力期。对西部刚实现脱贫摘帽的乡村地区而言,如何利用好数字乡村建设的国家战略机遇,有效应对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非常重要。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实践探索创新对于今后西部地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内生驱动。建设数字乡村,要做到立足生产、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和培育乡村数字化人才,不断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本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利用数字技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的基础能力,引导农民利用互联网搜寻三农资讯、学习农技知识、提升电商销售能力、有效获得公共服务等,重点加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聚焦乡村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家、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乡村精英群体,着力提升其数字化经营的能力,推动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乡村建设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通过推动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调并进,加快构建城乡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数字化发展生态,推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生态融合促进、公共服务便民化和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发展红利。其中,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乡村数字化发展和城乡数字生态融合的基础。要以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重点推动西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加快乡村公路、电网、水网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加强政企协同、因地制宜。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既要有效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无形之手”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好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利用好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的扶持倾斜政策;同时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多主体协同发力等新形式,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尤其要重视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合作,发挥平台企业的生态链带动作用,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农村集聚,促进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积累和市场价值化。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结合当地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进行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经济社会基础的有机互嵌。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窦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