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新出炉的“成绩单”让人欣喜。
2024年上半年,陕西“国考”10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同比改善8.3%;优良天135.1天,同比增加8.3天;剔除沙尘后重污染天1.4天,同比减少4.9天;PM2.5浓度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渭南、西安、咸阳综合指数改善率分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6、第9、第17位。
全省空气质量在不利开局下实现改善,从“盼蓝天”变为“拍蓝天”,大气治理的成果写进了老百姓的朋友圈。
极端重要且现实紧迫
“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举措、最实的作风。”
2023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为期5年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十五个字奠定了这场“蓝天保卫战”的调子。
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时间节点、推进措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实体化运行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当年3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专项行动动员会,对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吹响了大气治理攻坚的冲锋号。
会上,西安、咸阳、渭南关中三市递交了责任状。
每到冬季,空气污染都是热议话题。社交网络上有数不清的抱怨和“随手拍”,这些图片上,庄严的广场、宽阔的道路、繁忙的商业区,都隐匿于一片朦胧之中。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极端重要且现实紧迫。
会议调度。2023年省大气专项办召开月调度会9次,就项目谋划、电网优化、散煤治理、烟花禁燃、秸秆综合利用等重点工作召开专项协调会,指导西安等三市一区召开联防联控会6次;
日控月考。2023年7月起持续实施攻坚月活动,每月对西咸渭重点区域设定空气质量指标,每日通报排名;
清单化推进。建立“会议纪要+任务清单+提醒函”制度,分解重点任务,向11个市(区)和16个省级部门下发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化推进,滞后事项及时提醒。
骑行晨练 视觉中国/供图
在多项治理措施中,“75311”指挥调度机制的贯彻落实功不可没。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实施空气质量7日精准预测预报、5日分析评估、提前3天管控调度、每天全时段值守工作机制,并成立1支督导检查队伍,实施精准化管理,推动削峰降频保良。
各市、县、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省级部门主动担责,全省形成了党政重视、专班运作、部门联动、市县落实、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坚强有力的联合联动,被认为是这次大气之战胜利的关键。大家都说:“干非常之事,必非常之措,如果按部就班,改善效果绝对达不到现在的程度。”
相关部门和各地领导手机上的工作微信群,包括区域全部子站数据的空气质量滚动表一刻不停在变。哪个地方出现异常,哪个地方的领导马上被“@”、被喊话。
近两年时间,陕西的蓝天白云就是在这种对自己不留情面、把自己逼到墙角的决心中一步步找了回来。
治调结合不等风来
大气治理,难就难在大气是流动的。
但在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情况特殊。关中盆地北部有黄土高原,南部有秦岭,东西狭长,东部海拔较低,呈开口状,西部海拔较高,呈束底状。常年盛行东北风,污染常常大范围影响关中盆地,南边秦岭又阻断了大气的流动和污染迁移,使污染滞留和堆积。
另外,渭河平原人口密度大,重化产业聚集,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运输结构偏公路等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难下。
所以,陕西大气污染治理关键在西安、渭南、咸阳三市。不能坐等风来,根据目前的污染情况,陕西总体聚焦“工、煤、车、尘、源”五个方面进行治理。
出尘洒水车“洒”出彩虹 视觉中国/供图
以扬尘污染为例,西安市对施工工地制定40条具体措施,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治理建立统一标准,按照A、B、C三类实施差异化管理;渭南市开展城市清洗保洁,定期开展积尘走航监测,治理裸地11.8万平方米,在建302个建筑工地全部联网;咸阳市开展主城区扬尘问题大排查、大治理,严格工地红黄绿牌管理,推行“一路一策”清扫保洁。
机动车、露天烧烤、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的每一个细节都没有被放过。
铁腕治污背后,陕西出台了一系列温暖举措,推动人人参与大气治理。例如采暖季每户300元的补贴标准提升至600元,“补量不补钱”,采暖季“煤改电”居民户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26%;实行居民电动汽车充电桩分时电价政策,推动既有住宅小区自用充电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3.9%,保有量同比增长70.6%。
一手抓末端污染减排,一手还要抓结构调整治本,陕西紧盯能源、供热、产业、交通四大结构。
去年,省发展改革委严控电煤消费量,关中地区电煤消费同比减少322万吨,全省新能源装机突破4000万千瓦;
省生态环境厅大力推进企业绩效升级,目前B级及以上企业达到159户;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自然资源厅推动企业退城搬迁改造、危化企业搬迁改造、砖瓦窑企业整治,西安21家砖瓦窑企业关停退出,咸阳完成41家橡胶、16家铸造企业搬迁改造,启动兴化集团搬迁工作,企业搬迁改造有序推进;
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西安市政府共同推进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差异化收费,实行大货车绕行。全省60家年运量150万吨以上大型工矿企业运距500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铁路运输占比为89%,137家煤炭、钢铁、电力、焦化、水泥等行业企业清洁运输比例为56%,同比分别提高6个、10个百分点。
治理还需要更加精细
“砖厂扎堆,布局不合理。”
“部门监管失守,企业违法生产实心粘土砖。”
“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不到位,环境违法行为频发。”
这是陕西通报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典型案例的详细内容,问题简单明了、言辞犀利。
2023年4月6日,3个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组分别进驻西安市、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渭南市。进驻期间,各专项督察组深入现场一线,发现了一批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出了一批在推动大气污染治理中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等问题,还梳理形成了3个典型案例。
为切实传导压力,无论是省级《行动方案》还是地方《工作方案》,都提出了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
省大气专项办制定约谈办法和考核办法,2023年就召开4次约谈会。渭南市则每日通报指标完成、排名和管控措施,每月预警全市后二名,每季度约谈全市后二名,问责251人,公开曝光涉气典型案例两批10起;咸阳市用“三色交办”解决2632个问题,开展“利剑治污”行动,立案106件处罚703万,行政拘留11人。
这些问责机制,给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长上了监管的牙齿”。
经过一年多时间、一系列举措,全省上下从党委政府到企业大众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污染防治不仅仅是个别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得参与。
治理污染,短期内难免对经济造成影响,但是,治污与发展并不矛盾,着眼长远健康发展,利大于弊。顶住压力,积极作为,持之以恒抓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科学精准应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依法从严管控烟花爆竹,春季狠抓扬尘管控,夏季狠抓臭氧污染防治,今年以来全省特别是关中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虽然排名大幅前进,但总体排名来看,至2024年9月底,西安、咸阳、渭南排名仍处在168个重点城市中后段。
这些数据带给陕西更深层次的考验——最容易见效的,能够做到的,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现在进入“微克控制”时期,需要的是更加精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