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报告文学以其真实为生命的特质异军突起,以时间的年轮计算,也就百年有余,文化的根基不深,但随着《哥德巴赫猜想》的问世,报告文学被推向发展的高潮,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与青睐。在当今文化多元,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越来越被重视,报告文学在文学与现实建构的话语空间中,日益彰显着时代精神的感染力和引导力。作为我省当代文学唯一的柳青文学奖既是文学的标杆又是一个时期的风向标,获奖作品在创作手法、内容题材、主题意蕴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诠释了陕西文学的审美导向与精神价值追求。
位于吴堡县的柳青文化园 视觉中国/供图
第六届柳青文学两部获奖报告文学作品(《天下第一渠》《乡村面孔》)在内容题材、叙事视角、精神高度和艺术追求等方面呈现出“出新、求深、尚美”的特质。从几千年前郑国渠历史纵深的回溯到脱贫攻坚人物奋斗史的告白,两部报告文学作品一个写历史一个写当下,看似相差甚远,然而追寻表达的都是解决肚子饥饿与过上美好生活的宏大主题,展现了时代精神与风范的同时,展示了作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度的文学思考。
文学浩荡,硕果斐然可圈可点
四年一次柳青文学奖评奖,是一次文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学水准的检阅,还是一次再出发的集结号。这次报告文学类共有23部作品参评,题材丰富,有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如白描的《天下第一渠》、和谷的《绽放》、姚安一的《颜真卿评传》、丹影的《刘西有的故事》、许海涛的《光明行》、周吉灵的《武兴国志》等;有写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如赵韦的《国家至上》、李春芝的《丰碑》、高凤香的《精耕记》等;最多的还是乡村脱贫攻坚题材,如梁生树的《乡村面孔》、邢小俊的《国家战略》、牛宏泰的《攻坚记》、高鸿的《紫阳蝶变纪事》、魏田田的《绿满秦巴》、东庄的《在关庄的日子》、袁国燕的《指尖上的村色》和《古村告白》、郭爱荣的《白浪村的中国梦》等。在众多的作品中,既有十多万字的精短之作,也有好几部是30万字以上的厚重之作;既有宏观场景的报告,又有人物和事件的精准描述。每一位报告文学作家无不胸怀“国之大者”,为时代立心,充分发挥报告文学轻骑兵的作用,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书写伟大时代的惊人变化,为鼓舞人民的昂扬精神而对越。心怀为往圣继绝学的追求,在深入生活上舍得下苦功,在艺术追求上舍得下硬功,在追根溯源上舍得下真功,不少作品既遵循了作品真实的本质,又体现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即实现了文学的张力,又富有思想的内涵,使广大读者想看、爱看,从中获取知识的营养和奋斗的力量。在新的时代,我省报告文学队伍表现出强劲向上的良好势头。
今古穿越,写活一渠清水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农耕文化;读懂中国农耕文化,就能读懂当代的中国。”因而,一条郑国渠的生生不息,催生出璀璨的农耕文化之花,如此也就有了宏大的书写意义。《天下第一渠》的作者白描穿梭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采用灵巧的手法,以我的视觉和故事的讲述,娓娓有声地将读者带入到几千年前的郑国渠修建始末,在历史的纵深中,作者又无声无息地退出,让古人的声音成为独唱,让读者独自在历史的天空下感受深邃与辽阔。作者的入场与退场,拉近的不仅仅只是时空的距离,还是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时空的阻碍也就化为乌有。写历史,不只是告诉读者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重在有多少历史知识分享给读者,让读者读书有益。可以看出作者在浩繁的文献卷帖与大量的田野调查中抽丝剥茧、寻根探源,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激情,在多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地潇洒走笔,将水利史和水利工程学、地理学、考古学、古代史、近现代史、地方志、贸易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诸多方面知识贯穿其中,一桌丰盛的农耕文化大餐跃然纸上,此时的作者并不是‘耳食之言’的‘粘贴’,也不是‘掉书袋’式的‘炫酷’,而是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知识表达格局,不仅让人长知识、开眼界,还给人以阅读的体验和审美冲击。郑国渠绵延300余里,渠水浩荡不必言说,作者明白要想把作品写得好看、写得引人入胜,就得让一渠清水活起来,作者以破解一方土地的文化密码为使命,一方面钻进史料之中,一方面挣脱材料的束缚,把一条渠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把写国强民富与农耕文化进步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了活水源头,《天下第一渠》也就有了滔滔不绝动人悦耳的流水之声。
深入生活,用“面孔”书写脱贫画卷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2015年11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由此吹响了中国扶贫攻坚全面脱贫冲锋号。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功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脱贫之路,涌现了一批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人物,总结出脱贫致富的多样化经验模式,这些人物事迹和经验模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六届柳青文学奖申报的作品中有很多是围绕脱贫攻坚的主题而展开,在获奖的两部报告文学作品中,其中就有一部作品是以脱贫攻坚为主题,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陕西文坛对脱贫主题的关注,《乡村面孔》就是对脱贫攻坚的深刻诠释。作家梁生树用素描般的手法描绘出28个栩栩如生的面孔,用简洁精准白描般的文字讲述了28个生动感人的故事,28个形态各异的文字写生画,合成一轴就是给人耳目一新的28组连环画。看似不相关联,当你徐徐展开,在脱贫致富的主题中,他们是那般丝丝入扣。28个面孔,令人熟悉而亲切,让人感同身受、泪目心酸,令人唏嘘不已,又让人举一反三,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刮目相看。那些面孔,虽然是乡村的,却是脱贫攻坚战斗中最美的形象。报告文学的灵魂在于真实,作者用几年的时间,深入大山乡村,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求真态度,写出了28个真实感人的乡村面孔,让地气与升腾的乡村烟火气息交织,让农民脱贫致富的底气生发而出的浓厚乡村时代气息转化成为农民脱胎换骨的壮志。可见,深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故事是想象不出来的,只有亲临现场,才能领略当代中国农民的真实面貌。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艺术的滋养,他的成色好坏,取决于文学的高低。《乡村面孔》在众多的脱贫攻坚作品中脱颖而出,评委们看重的是作品的文学品质。作者所讲故事不是那种扶贫材料的堆砌和照搬,而是通过文学过滤了的语言。从开篇到结尾,不在枝叶上横竖纠缠,却在枝蔓上左右爬梳,硬是梳理出一条条经纬主线,凹凸出一个个生动的主角,还原出一桩桩人生纪年,使阅读不累眼,还悦心;不走神,还定魂;话里有话:话里有曲折,话里有曲直,话里有心曲;话外也有话,有旁白,有画外音,有耐人寻味的人生禅。作者在叙事中绝不缺位,该现身时现身,该隐身时隐身,掌握话头,又照顾话头,收放自如,拿捏得得心应手。《乡村面孔》的成功人物塑造,让人读后眼前一亮,新时代的农民群像,不仅逼真鲜活,而且生动有趣,富有个性与史性。
《天下第一渠》颁奖词
《天下第一渠》以宏阔的视野,史诗般的笔法,穿梭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以“我”的视觉和故事的讲述,娓娓有声地将读者带入到几千年前的郑国渠修建始末。这是一部厚重的农耕文化史,作者在浩繁的文献卷帖与大量的田野调查中抽丝剥茧、寻根探源,以学者的严谨与诗人的激情,在多种文体之间游刃有余地潇洒走笔,把一条渠的命运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把国强民富与农耕文化进步发展结合起来,找到了活水源头,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知识表达格局,也使作品有了滔滔不绝动人悦耳的流水之声。
有鉴于此,授予《天下第一渠》第六届柳青文学奖之报告文学奖。
《乡村面孔》颁奖词
《乡村面孔》有着坚韧与柔软的文学品质,作者用大量时间,深入大山乡村,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求真态度,写出了28个真实感人的乡村面孔,让地气与升腾的乡村烟火气息交织,让农民脱贫致富的底气生发而出的浓厚乡村时代气息转化成为农民脱胎换骨的壮志。作品避开了扶贫材料的堆砌和照搬,通过文学过滤了的语言,从开篇到结尾,不在枝叶上横竖纠缠,却在枝蔓上左右爬梳,硬是梳理出一条条经纬主线,凹凸出一个个生动的主角,还原出一桩桩人生纪年,谱写出一曲曲奋斗的新乐章,描绘出一幅幅脱贫致富的新画卷。
有鉴于此,授予《乡村面孔》第六届柳青文学奖之报告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