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4年 / 第1期 / 正文

“晴天要想雨天的事”

——延安市宝塔区治沟纪实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4-01-24 17:12 作者:本刊记者 王雅

当延安市宝塔区告别绝对贫困后,政府便将目光望向32条山体沟道里居住的14.2万人。

2022年以来的两年间,已有14条沟道完成和展开环境整治、交通出行、雨污排水、卫生改厕、燃气入户、安全饮水、畔体治理、点亮绿化八类基础设施提升,受益群众已达2.1万户6万余人。

焕然一新的人居环境

当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如期而至,整治一新的沟道里,人们聚在窑洞、平房中,放下一天的疲惫,吃着大烩菜,喝着黄米酒,和美地畅聊家常。

房屋紧凑的巷道,大家从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兴起时拉拉二胡、弹弹三弦,也会唱唱酸曲、听听说书,“三块块石头两片片瓦,山沟沟里条件实在差。党和乡亲一起动,幸福日子乐开了花……”

“受地理条件、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宝塔区32条山体沟道形成危窑危房万余间,地质灾害隐患和山体滑坡近百处;治理前每年都发生畔体滑塌、山洪泥石流、房屋倒塌等灾害事故,成为延安中心城市安全隐患较多、矛盾纠纷集中的区域。”延安市委常委、宝塔区委书记王明智说。基层工作就是要晴天想着雨天的事。

办实“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

汽笛声起,一辆崭新的小汽车开进印子沟。

延河畔的山沟沟,有过“泥泞”的记忆:

孩子们雨天上学,要在脚上套着塑料袋出门,蹚过泥泞的土路,走到柏油路上,再摘掉裹满泥浆的袋子继续前进;

半个沟的人,吃两口井里的水,天天排着长队担水,做饭剩下的水,还要洗衣服用;

每逢极端天气,人们来不及带上值钱的家当,拖家带口急吼吼地离开随时可能垮塌的窑洞……

在山体沟道居住的,多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因居住生活成本较低,短时期无法全部搬迁,改善生活条件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要。

2022年,宝塔区率先探索实施城市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在守底线、保基本、不举债的原则之下,以改为主,拆改治结合。

“小切口,大思谋。一子落,满盘活。”在南市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霞眼里,这项治理工作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山体沟道环境脏乱差和基础设施而实施的。

冬天的夜晚总是来得格外早些,天色刚暗,市场沟社区山体居民区的太阳能路灯,一盏接着一盏地亮了起来。不久前,这里一到晚上,人们只能在一片漆黑中摸索前行。

“群众最需要什么就先改造什么,什么问题最棘手就先解决什么。”孙霞说,南市街道在征求居民意见中了解到这一问题后,将居民区照明问题纳入项目设计,立即着手予以解决。

但是山体居民区道路蜿蜒狭窄,电网线路杂乱、老化严重,许多地方无法架立路灯。

照亮回家路 视觉中国/供图

面对新难题,街道社区迅速邀请相关部门再勘测、再协商,经过多轮讨论、修改,最终确定壁挂和立式路灯相结合的方案,保证照明覆盖度。

“现在路灯亮了,夜里再晚回来都不用摸黑了,吃完晚饭还能散散步,不用怕看不清路摔跤了。”望着家门口不远处亮起的路灯,市场沟居民不吝称赞。

市场沟亮起路灯后,孙霞在写着“本周计划”的白板上打了个“√”。密密麻麻的任务表、大小不一的图纸显示,她俨然成为一名“专业”监理。

孙霞的办公室总是挤着一堆人,有的是来要钱,有的是来讨说法,还有的是来诉苦。

孙霞皱着眉头,手里的笔不时记录下关键词,送走一批批客人,她又开始回一个个未接来电。

“道路勘测丈量工作顺利完成。”电话里传来的消息让孙霞再次翻开高家原则沟的图纸。影像图上,各种彩笔勾画出改造的范围、具体项目及进展情况等。中间大大小小的粉色方块,是现存居民住址。其中少许黄色和蓝色的方块,则是计划新增新建的平铺砖步道与景观节点。其余处全是弯弯曲曲的灰色线条,那是黄土高原连绵的山脉。

高家原则沟的未来,就浓缩在这一张小小的图纸上。

来到现场,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分工作业,挖掘机、推土车、工程车等各类施工机械往来穿梭、轰隆作响。

这是建设新生活的声音。

居民宋银富于远处观望着,他已经69岁了,在高家原则沟住了20多年。

1.4公里的沟道,有169个院落、1603间平房,居住着1372户、3018人。

“修好一条路,能带动一大片。”他感慨着,思绪飘回多年前的家。

不足两米的小路上,一棵枯萎的歪脖树横在路边,三轮车都要多次调整车头才能通过。再往前的上坡路则骤然变窄,只能步行。

路旁是一户居民的院子,路下是另一户平房的房顶,蓝色铁皮上竖着砖块垒成的烟囱,中间的路畔足足有三米深。凹凸不平的土路上,是肆意生长的杂草和随意堆放的杂物。

“路修好了,大伙儿出行就不跛脚。”住在高家原则前沟的居民杜琳是第一户配合拆房的,也是第一户搬迁的。

在杜琳看来,修路是众人的好事,必须支持。即使房子征迁价格相较较低,他也没有怨言,还去动员左邻右舍。

“在我们的城市中,总有群众住不起楼房,但得保障他们有房可住。”孙霞说,“山体沟道治理是一件必须要完成、还要完成好的硬任务。”

但确实难,很难。

需要治理的畔体要经过密集的居民区,车辆机械进不去,每一块砖每一块石头都要靠人工背上去。

加固畔体的成本高、时间长、难度大;每挖开一条路,都要祈盼晴天,下一场雨,要耽误两天工。

为了节省成本、加快进度,施工队提出的问题,街道干部必须两天内解决。

孙霞把会议搬到建设工地中,把问题直接摊在桌面上。有时候,她还打打感情牌,“虽然咱们不在沟里住,但换位思考下,我们的家人住在这里该怎么办?”

群众也被这股子干劲儿所带动,纷纷跑来帮忙,有的协助工人背材料、有的免费提供水电,还有的给施工队送来绿豆汤。

如今,水泥封住了黄土,道路进行了拓宽,畔体竖起了栏杆,房屋外墙统一刷成淡黄色,屋顶加盖了灰色的保温层。过去堆放杂物的地方,变成了口袋公园。古色古香的凉亭,木质的长椅,居民有了休闲娱乐的一隅。

高家原则沟的治理,不仅解决了山体居民“一多四难”的问题,还将缓解市区交通拥堵问题,方便整个片区居民出行。

其实高家原则并不是一条拐沟,起点接光华路,终点至市场沟与红化沟连接。前半个沟住人,后半个沟堆满垃圾。

治理中,南市街道建议,打通高家原则沟,三线贯通,整个片区也能更好融入中心城市圈,但这就增加了不小的投资。

宝塔区32道沟的综合治理,概算总投资达31亿元,改建沟道已经是从牙缝里挤钱。

正在孙霞为征地款发愁之际,高家原则村传来消息:不要征地款,把路修起来就行!

高兴之余,孙霞已经为高家原则沟规划好未来:招商引资,盘活道路两旁土地,租金收入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可以用于山体沟道后续管护。

“看不见的成绩”同样耀眼

每天清晨时分,当城市还沉睡在梦中的时候,山沟里的人们已经醒了。

农民工、外卖员、小商贩们带着自己谋生的家伙,匆忙离开不到十平方米的家。妇女们一边嗔怪着孩子,一边把书包准备就绪。

山体沟道里的平房或窑洞,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在这座城市里的第一个家。

那处小小的院子里,住着12户人家。洗漱、如厕、用水再也不用“打架”,几十口人在早晨的忙碌中形成和谐的节奏。

民间艺人在改造好的凉亭内说书

在市场沟社区有一条著名的“九尺巷”,巷道原本只有一米宽,两侧都是居民房屋,照不到一点阳光。每到冬天,巷道里的积水就全冻成了冰。居民只好在出门的时候,沿路撒上一层煤灰。

住在坡道上的张凤合老两口,担水路上摔了几次跤,“想想也后怕,那冰有一尺多厚,众人只能拿着老锤砸,要砸将近两个小时。”

由于没有排污管网,多少年来,延安山上的雨水污水只能顺沟流。

“没有人应该生活在提心吊胆和污水横流的环境中。”施工队抛来的问题却让市场沟社区党总支书记武小霞左右为难,“直接开挖,有可能影响下侧窑洞安全;往路旁挖,就要动好几户的老宅。”

武小霞跟着施工队多次实地勘测,组织群众一遍遍开会协商。巷道旁的居民松了口:拆房,让路!

“拆房几间只为路,让他几尺又何妨?”这件事让武小霞很感动,管网铺设、路面硬化后,她特意为这儿竖起一块路牌,起名“九尺巷”。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里子后面子、先基础后提升’的思路,克服山体沟道地形复杂困难,着力在‘地下’‘里子’‘基础’上下功夫,铺设排污、雨水、自来水管道,与市政基础设施链接,疏通城市‘动脉’,让更多公共服务延伸到山体沟道,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实惠。”宝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庞振强说。

现在,市场沟平坦的水泥路面下,埋藏着连通每一户居民的排污管网。“以前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现在环境整好了,也不用担心摔跤了。”张凤合高兴地说。

沟道数量多,投下的钱未必能见水花;基础差,没有可以计算回报的经济账;位置偏,修多少路不如城区一个桥显眼……宝塔区山体沟道治理把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山体沟道房屋密集,常常几十户共用一个公厕。

如厕,看似小事,但在山体沟道却是一件事关人们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之事。

印子沟修建第一个公厕时,附近的群众却怎么都不同意。

旧厕所是旱厕,又臭又脏,为啥不改?

宝塔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苏荣荣不理解:前期走访中,群众对如厕难的呼声明明很高。她找来印子沟长大的年轻党员姬飞,让他去调查一下其中的缘由。

“大姐,你们家屋外的旱厕,夏天有味,又是苍蝇又是蛆的,滋生细菌;冬天冷,把人冻个要死。政府免费改厕,改不?”姬飞撵到人家屋里劝道,“水厕不像旱厕,干净没异味,离得近也更方便不是?”

几次上门拉话谈心,居民开口说出自己的顾虑:“凭啥给大家修公厕,却偏偏对着我家门口?”这话之前没有公开说,是周围的邻里邻居可都盼着用新厕所呢!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也就能寻着解决的法子。姬飞向居民承诺:“交给我,保证办好。”

得知原因的苏荣荣顿悟,“光盯着面面上的矛盾了,没摸着群众的心结呀。治理工作一定要眼睛向下,接地气、通下情。”

最后,公厕规划根据居民需求进行了修改,最终落成的位置,向东偏移了一些。

“变化真的太大了,印子沟的过去只能从照片上看喽。”老住户高志章说。30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了这里的每一次变迁。如今,他又以另一种身份,继续守护着印子沟的每一寸土地。

基础设施建设环节完成后,山体沟道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公厕管理,也正式纳入城市环卫管理范围,与城区一样专业化运行、精细化管理。

2023年是高志章做环卫工人的第四年,他开始负责家门口的“三寸天地”,每一次清扫沟道卫生,他都比收拾自家小院还要认真仔细。

“现在沟里建得这么好,老高又把沟里管得这么好,我哪能舍得离开。”邻居李海军打趣道,他在印子沟住了20多年。

除了自住的三间房,剩下的11间房,全被李海军租了出去,且供不应求。

房客有揽工的,有上班的,有做小生意的,还有来陪娃娃念书的。他们白天几乎都不在家,要很晚才回来。

沟道治理中,天然气也通进印子沟。李海军也趁机斥资1万元买来暖气片。凛冬将至,这里也可以烧气取暖了。

回想起过去,印子沟不通天然气和自来水,吃水靠打井,取暖靠火炉,要是开着电热毯和“小太阳”,电费就要“烫手”。

和姬飞走在印子沟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要打听打听山体沟道治理的下一步举措。

“新修的厕所确实干净没味,我们也方便多了。迈过心里的坎儿,得感谢他。”公厕对面居住的群众指着姬飞说。

“只要你用得好,我这顿折腾就没白费劲。”姬飞说。

两人对视,都笑了。

不让“千沟一面”

走进山体沟道,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每道沟都有不同的乡土风貌、精神气象。

山体沟道治理完成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在苏荣荣眼里,完成治理是新的起点,巩固治理成果,还有许多后续工作。

为凝聚治理合力,印子沟搞起“村社联动”,东关村、黄蒿洼村与宝塔山社区成立联合党支部。

一道沟被划分为27个微网格,由相邻的住户组成包联组,还选出了27名包联组长,让服务在网格中开展、问题在网格中解决。

“人居环境的改善使沟道面貌焕然一新。如何使治理成果得到巩固,重点在推动群众转观念、养习惯、成自觉,让每个人真正参与融入治理中来。”苏荣荣说。

宝塔区在沟道治理过程中,注重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开展房前屋后庭院卫生清理,逐渐改变群众垃圾乱丢、杂物乱堆、污水乱排的习惯,并鼓励居民种植花草果木、提升庭院景观。

新建书屋内学生缝制创意“萌龙”帽迎新春   视觉中国/供图

2023年中秋节,党支部在印子沟新修的院落开起茶话会。

“咱们这路是修好了,进沟的车开得太快,有安全隐患。”有群众代表率先发言。

“沟里的环境好了,买车的人多了,停车位还是不够”“咱出门有去处了,但是能休息的凳子还需要再多几个”……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苏荣荣手里也不停地记录着。

很快,有交通隐患的路面增设了减速带,口袋公园里又新添了几把座椅,生态车位也进入规划阶段。

为营造文明社风民风,持续巩固治理成果,印子沟还完善了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评选,群众从被动受益变为主动参与,认可度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从第一次走上平整宽敞的道路、第一次看到路灯照亮沟道,到快递、外卖第一次送到家门口,居住在山体沟道的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家门口的变化,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城市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山体沟道治理,不仅是表面的环境美化、污染治理与生态提升。”王明智认为,其背后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扶持、财政补贴、资源嫁接,更需要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产业资源,让人居环境提升、生态环境改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并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体沟道地形各异,居民诉求各有不同,要考虑到整体性的治理目标,也要满足个性化的治理需求。

街道和乡镇先做摸底调查,一边统计山体沟道人口分布、生活状况、房屋质量等具体数据,一边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调查摸排的基础上,区上根据山体沟道的实际情况,明确目标任务、计划安排、实施步骤。

因地制宜、一沟一策,这是宝塔区沟道治理的方子。

市场沟曾经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原,现在成为一片难得的锦绣繁华之地。南来北往的商家们,纷纷来这里做生意。半沟里,还有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现在,市场沟各类小吃美食汇聚,要寻一口地道的陕北风味,来这里就能悉数品尝。

据此,秉承着“基础性改造、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缮”的理念,市场沟在治理中修旧如旧,打造出文化橱窗、文化墙,还原延安时期市场沟风貌节点,赓续老街居住区的历史文脉,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一沟一策不是拍脑袋、推责任。”庞振强解释说,沟道治理围绕特色做文章,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沟一面。

城市山体沟道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还是一次发展理念、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重塑。

和市场沟相比,第二批治理的罗家坪村情况更为复杂,并不能照搬第一批山体沟道治理的方法和经验。

作为延安市最大的城中村,罗家坪的一道大沟里,还套着炭化沟、阳洼、背洼三条小沟,沟里住着20466人。

铁路横穿罗家坪西侧,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火车风驰电掣地驶过。

蜗居在这里的人们向求学的孩子叮嘱:“到外面好好念书,早点离开这个山沟沟。”然后于隆隆的轰鸣中,目送自己的儿女坐着列车远去。

山沟怎样才能恢复生机活力?

宝塔区以业为基,探索“以沟养沟”“富民兴沟”治理模式,推动沟道产业发展,让山体沟道居民既能安居又能乐业。

但治理向前推进的关键在于人。山体沟道人口流动性大、生活习惯不同、后续维护管理难,宝塔区择优选派32名干部担任山体沟道第一书记。

来到罗家坪村参与炭化沟片区改造的几个月,派驻第一书记曹海峰感觉像过了几年,脑子里都是村民们的喜乐忧愁,仿佛一部剪不断的影片。

“把沟道治理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一下子,心亮了,路宽了。”曹海峰说,为了摸清罗家坪村的底细,上任第一天他就把沟沟岔岔走了个遍。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曹海峰的想法是,山沟里的村民信息不灵,政府这时必须伸出“看得见的手”。

有的乡镇利用闲置场地、院落,通过产权置换吸纳为集体所有,因地制宜发展便民市场、早夜市、小摊点等户外经济,盘活村集体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

有的街道打造商业小节点,引进特色名吃、地方特产、休闲娱乐等业态,支持居民围绕民宿小院、特色作坊、农家饭、私房菜等发展庭院经济。

“罗家坪居民众多、成分复杂,但我们优势也恰恰源自于此。你猜猜为什么?”曹海峰卖了一个关子,“走访发现,这一道沟里‘藏龙卧虎’,各行各业的能人都有。”

由此,“市井罗家坪”的概念便诞生了。

桥沟街道动员群众发挥特长,利用山体沟道独特的老街巷子、乡土院子,计划将罗家坪打造成花鸟鱼虫与美食特色街市。

沟道里,沿街的商业门店已经统一粉刷了墙体、更换了坡屋顶、更新了卷闸门。

沟口的闲置空地开始动工,偌大的工地上机械轰鸣。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立体停车场,可提供400个车位。

夜色垂下,罗家坪又沸腾起来。

进城务工或是给娃娃陪读的婆姨女子们,聚集到新修的广场上,她们跳起舞来简单纯粹快乐。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