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前,推动我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全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部署、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具体抓手。
让深厚历史资源成为新时代文创的渊源
突出博物馆文创引领。我省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此。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各自结合本馆特色,积极推进相关历史文创产品的研发,以“唐妞”“秦亲宝贝”“初见”“仕女”系列为代表的长线运营类文创IP通过建立独特品牌形象并不断迭代优化,旨在吸引并培养长期消费群体。各博物馆秉持“文创+”理念,培育自有IP与第三方资源进行合作,在通过产品直销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利用系列衍生、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再盈利,商业模式日趋成熟。2024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估结果,我省参加试点评估的7家文化文物单位中有4家评估等级为一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游客挑选文创挂件
体现地域化文创特色。我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适应不同群体的消费心理与需求,市场类型和运营模式逐步细化,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实物化呈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我省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时代风貌,类型日趋丰富,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伴随着《长安十二时辰》《长安三万里》等热门剧作与网络热点话题的不断涌现,“绒馍馍”“不倒翁仕女玩偶”“塔大舅”等大量网红爆款类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共有文化创意企业5800余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上半年,244家规上创意设计企业实现营收100.34亿元,同比增长13.83%。
让头部IP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场景
在故事中讲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为推动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提升文创IP的市场知名度。提升文创IP影响力的核心在于“讲好中国故事”。文化创意产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发展与再造,使悠久的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只有深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将古老文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既符合历史、又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好作品,春节电影新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火就是典型例证。这种融合再创不仅能反映国人审美的新趋势,还能够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与文化自信。
华清宫文创产品展示
在IP上彰显文化底蕴。打造头部IP是提升文创IP市场知名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文化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此类产品的文化内核深厚,讲求产品故事的深度与层次性,强调持续性运营,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性、体验性、情感性等多方面的消费需求。头部IP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2024年8月20日,我国首款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售,该游戏取材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依托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再创新,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潮,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标杆。
在实践上强化文化融合。“西游文化”的传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一创意反过来激活文旅。游戏中诸多场景设计借鉴我国传统古建筑,其中“小雷音寺”部分场景设计取材来自我省蓝田县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陆庵。2024年,水陆庵景点客流量大幅上升,仅古庙会期间便已累计接待游客62.63万人次,同比增长16.65%,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10.3%。随着《黑神话:悟空》热度的飙升,我省知名文化遗产传承人熊竹英所演唱的陕北说书曲目《黄风起兮》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赞誉。这首融合游戏元素的民谣将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游戏内容有机结合,使陕北说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迅速“破圈”,为我省在文化建设与非遗保护方面开辟了新路径。
让“一带一路”承载更多的陕西元素
紧抓文明交流之机。为推动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契合发展大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国内沿线省份以及区域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我省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中发挥起点优势、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辟了由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贸易路线后,古都西安便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千载丝域路上,既有丝绸、茶叶、瓷器运往域外,同时也有胡椒、石榴和葡萄等作物引入东土;既有儒家、道家的经典远播,又有扬琴、曲颈琵琶的艺术流入中国。通过这条道路,商业得以发展,艺术、科学和技术得以交流,中西文化融合互鉴,悠久的历史渊源映照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也引领着未来的发展,为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来难得机遇。
汉中博物馆的文创雪糕——望江楼
打好文创转化之牌。我省发展“一带一路”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具备多重优势。在文化历史禀赋之外,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我省印发了《陕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规划了公路、铁路、民航、水运、邮政等多个领域,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构筑“123交通出行圈”,西安市“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在战略纵深上实现新突破”,中欧班列(西安)的运输网络进一步拓展,实现了欧亚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省内外综合立体的交通网络规划日趋完善,为增强区域联系,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系列经贸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都成为我们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坚实基础。
走好文化联动之路。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进行跨省联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跨区域交流,能够加深和促成文化价值观的相互了解、相互认可与相互融合。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我省花馍作品《蛇盘兔》《松鹤延年》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既提高了陕西文化的影响,也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充分发挥自身在粮油生产领域的优势打造跨国供应产业链,并以哈萨克斯坦国生产的优质面粉与我省非遗花馍技艺相结合,推出“龙年大吉”系列花馍,打造地道“丝路风味”,成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以丝路交流为基础,推动非遗技艺转换落地,做到质、量齐驱,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形成了合作多赢的良好局面。
让产业引领形成优势资源转化的新合力
强化政策落地引领。推动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合力。这既要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引领,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离不开政策的深度加持。2024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专门部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措施》提出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创意研发,推出一批具有陕西符号的文化文物、戏剧、动漫游戏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和数字产品。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提高我省文化资源的转换落地效率,推动优势资源跨区域深度整合。我省政、校、企、社携手并进,“文创+科研”共育文化创意领域新人才。文化、商业、旅游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大文化创意产业圈。
突出做好IP文章。丝绸之路绵延千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IP,我省诸多名胜古迹、特色美食与非遗技艺则是其具象化体现。我省应持续发挥区域地理优势及历史文化优势,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一条丝路贯通万颗明珠,千年历史塑造无数经典,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契机,以著名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我省代表性风物的演变历程为线索,结合“文创+”的形式,能够有效串联运营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IP,强势IP带动弱势产业,既能实现IP间的独立运作,又能互帮互助、紧密相连。
注重科技力量加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等新兴技术为我省文创IP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2024年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节目中,现代科技助力唐代诗人李白穿越千年与今人相见,该节目一经上映便登上多个热搜,成为我省文化宣传的又一亮点。我省在发展“跟着演出游陕西” “跟着民宿游陕西”“跟着文博游陕西”等现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利用“文创+科技”的创新互动式叙事方式推出“请历史人物与您同游今日陕西”“与古人携手·走马古长安城”等活动,结合现代科技,在重要景点还原人物场景、再现历史,以虚实结合的方式突出我省旅游的文化特质,推动“互联网+旅游”的深入发展。
营造消费趣味场景。在“悦己消费”成为潮流的当下,“文创+旅游”的沉浸式体验能够有效增强消费者的代入感。结合国务院办公厅不久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不断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消费场景,如利用“通关文牒”等复古形式记录消费者的旅行轨迹,在完成一定数量的景点后兑换特定文创产品作为奖励,既能增加我省旅行的趣味性,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深入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华文化的契机。
构建良性文创生态。依托文化创意产业链,完善文创市场机制建设,不断破解同质化问题,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还可以探索进行“以创育创”。IP众筹、IP二次创作等开放形式,激发创作者的热情及主体意识,文创IP持有者明确授权范围并制定协议、我省相关政府机构以及省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建立对应机制并提供法律支持,让二次授权对象能够在创作和分享的过程中合理合规地表达自我,从而使人们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单纯消费之余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有效促进IP的多元化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文创生态。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