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道总有“变老”的那天,当大家都“适应”的时候,怎么办?
当企业在错位发展中找到与众不同的“适应性”,这些“适应性”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产业发展的向好态势,锻造出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今天,走进工厂,常见这样的场景:打磨时,遇到复杂曲面,自适应工件会智能处理;抓取时,机械臂动态调整策略;装配时,工具可跟随自然语言和视觉指令快速调整;质检时,针对不同材质、缺陷类型等,智能调整工艺方案……
过去,这些制造环节的专业步骤,需要老师傅手把手地给新手传授经验和方法。如今在智能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是“徒弟”,训练机器人的员工是“师傅”,带“徒弟”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模型训练。
从人工操作到人工智能,生产线“智变”映照怎样的行业“质变”“适应”,是其中一个关键词。
如今,消费的个性化带来了订单碎片化。要适应新趋势,传统生产需要停下生产线、重新编码。能接单,还要有效益,灵活变换生产线形态的柔性制造,成为“解题之钥”。有的服装厂,缝纫机能“上网”,生产线如“变形金刚”,无论是简单的T恤衫还是复杂的礼服都能轻松搞定,“一件起订”不成问题。提高技术的适应性,就增强了制造的可拓展性。这是数字技术带给传统制造的巨大机遇,也是传统产业面对市场趋势的积极应变。
新赛道总有“变老”的那天,当大家都“适应”的时候,怎么办?是追求品质,借好技术生产好产品?还是卷价格,以低利润抢市场?长远看,同一产业生态中,“卷来卷去”难有出路,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发展定位。拿玻璃这个传统行业来说,有企业给玻璃“练柔术”,研发出超薄可折叠的玻璃盖板用在手机、车载中控上,拓宽了垂直领域市场。当企业在错位发展中找到与众不同的“适应性”,这些“适应性”叠加起来,就会形成产业发展的向好态势,锻造出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增强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布局。这是互相成就、互相托举的过程。特别是面对外部的复杂环境和挑战,如何突围?有企业家提出,企业的海外投资,不妨带动当地就业和技术升级。现阶段,不少企业都走出了在海外建厂、布局制造基地的路子,既做“供应商”,又是合作伙伴的“同行人”。
发展是动态的过程。面对新领域新实践,尤需推动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坚持与时俱进调整、动态灵活适应、因时因势应变,落实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能为千行百业的创新创造营造良好环境、扫清发展障碍、提供政策支撑。由此,也便能更好理解“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