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作为陕西聚力打好的“八场硬仗”之一。打好这场硬仗,对于我们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瓶颈制约、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量质跃升的重要支撑
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规模跃升的重要引擎。制造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兴。近年来,我省聚焦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3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以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链长制”赋能产业集群化发展等,推进重点产业链群向“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省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2.2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5.3%,实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3.5万亿元,成为陕西经济的“压舱石”。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省围绕做强做优现代能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做强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链群建设,较好构建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做强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有利于破解全省在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堵点卡点,实现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优良、技术和信息充分共享、企业成长要素加快集聚,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保障。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布局重点产业链群,强化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助于加快我省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优质要素加速向重点产业流动,加快形成新产业、新赛道、新模式,从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
优化升级步伐需进一步加快
链式发展成势见效,但部分产业链仍不够健全。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使多数重点产业链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但是,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优势产业延链不足、传统产业固链及新兴行业强链不够等问题。比如,在高端制造领域,部分产业仍存在关键零部件、工业软件、新型材料等“卡脖子”问题。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上,也存在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
链式创新持续强化,但部分“链主”企业带动作用不足。
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34条重点产业链,积极为企业搭建各类创新平台、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等,带动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但目前仍有部分“链主”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不充分、产业链协调机制不完善、供需对接平台不足,部分“链主”企业在引领产业链发展,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充分。
链式布局不断优化,但传统产业链改造升级任务较重。近年来,我省明确并细化了“做强做优现代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发展路径,并在34条重点产业链中布局了29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密切的产业链。但总体上看,以能源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尤其冶金、有色、建筑、食品、纺织等领域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较重。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在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上,步伐比较缓慢。
做强做优重点产业链群
当前,我们应围绕打造现代能源、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聚力破解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存在的短板弱项,下功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链主”企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重中之重。一是聚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借助西安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契机,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产业链的共性技术,以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抓手,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领军企业等,构建“陕西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孵化科技型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跨区域、跨主体、跨领域协同创新,大幅提升技术创新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发布“揭榜挂帅”“赛马制”项目,促进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尤其是围绕政府创投基金重点关注的原创性技术开展攻关创新。支持“链主”企业积极参与或牵头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通过财政奖补、风险补偿以及降低贷款利率等,加大对企业开展相关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持续推动“三项改革”扩面提质。推进“三项改革”政策向中央驻陕单位、军工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等覆盖,强化地方、部门联动,更好推动各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强化人才供给支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着力做大做强“链主”企业。“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牛鼻子”,是引领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一是积极培育“链主”企业。聚焦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链,梳理一批龙头企业,持续推进“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链主企业”梯度培育。支持链主企业围绕自身技术和市场需求,引进和培育配套企业,搭建自己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包括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以及采购分销等在内的服务。二是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支持链主企业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探索“链主企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模式,协调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我省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品等领域,建立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围绕链主企业上下游关键环节,开展配套专项招商。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省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钢铁深加工、纺织服装、乳制品、富硒产品等产业上,还有较大改造升级空间。一是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通过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以及模式创新等,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特色、优质、品牌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推动产业向数智化迈进。引导能源化工、传统制造等骨干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聚焦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及供应链等,建设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智慧仓储以及构建丰富的“智造”场景等,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能。三是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迈进。对重点能耗产业,大力推广节能降碳技术,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如近年来我省在严控“两高”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技术攻关,推动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气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等,有力促进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发展,较好实现了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着力优化产业链建设环境。产业链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做好用地和金融保障。支持和保障链主企业使用新增国有建设用地,允许以带项目出让等方式供地。通过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用地需求。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供应链核心企业名录库,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账款、票据、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发展数字经济。进一步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新工艺、新产线技术改造升级。依托秦创原、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平台,加大数字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牵引,以场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构建“技术驱动+场景拉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先进地区,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保障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着力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以及投资便利高效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集聚全球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先进优质要素,赋能我省高质量产业链群建设。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