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时代考卷常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一部以自我革新推动社会革命的恢弘史诗。从延安窑洞中“让人民监督政府”的破题之答,到新时代“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治党方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破解治乱兴衰的执政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这一重大论断揭示了百年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从民主监督的外部推动到权力约束的内在驱动,再到内外合力的系统保障,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在守正创新中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民主监督:人民至上的政治基因传承
“窑洞对”的历史回响,始终激荡着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人民监督的政治初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监督作为自我革新的重要动力源泉,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民主监督体系。从“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的政治承诺,到新时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党始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效能。
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是新时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通过立法监督、工作监督等形式确保权力运行符合人民意志;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的监督作用,形成“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民监督权力的制度,畅通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这一要求为健全监督体系指明了方向。通过信访举报、政务热线、网络问政等渠道的规范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了覆盖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链条,为人民监督政府提供了可靠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无所不在的监督力量。”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度融入管党治党实践,构建起覆盖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立体化监督网络。从重大决策的民意征询机制到党员干部的日常行为规范,从权力运行的透明化要求到问责追责的常态化体系,民主监督已深度嵌入党的肌体治理。
制度创新持续拓宽监督渠道,信息化手段显著提升监督效能。党内纪律条例的新增补缺,监督条例的修订完善,纪检监察体制的改革深化,巡视巡察制度的创新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赋能,使民主监督既有制度保障又有技术支撑。人民群众通过多元化平台实现“指尖监督”,党员干部在全方位监督中强化“规矩意识”,这种双向互动既维护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又夯实了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才能让‘隐身人’无处藏身。”
权力约束:制度治党的铁律锻造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约束权力作为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举措,通过制度建设和纪律建设双轮驱动,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鲜明态度,推动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是约束权力的制度基石。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推进,构建起了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法规为支撑的“制度群”,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修订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基础性法规,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规定》等专项制度,形成涵盖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领域的制度网络。这种制度设计既强调对权力主体的行为规范,又注重对权力运行流程的程序控制,实现了权力配置科学化、运行透明化、监督常态化。
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的刚性落实,确保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感。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得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力度和效果显著提升。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精准运用,使制度约束既有震慑力又有教育力,既能让违纪者受到应有的处分,又能对思想动摇者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权力清单制度的全面推行,明确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职权范围和责任边界,有效规范了公权力的运行准则,避免了权力滥用和失范现象的发生,使权力行使更加透明、更加规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和参与度。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不断完善,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廉政风险识别,筑牢了预防腐败的堤坝,为党员干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问责机制的持续强化,形成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的制度闭环,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还提高了依法依规行使权力的能力和水平。
这种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的深刻论断。通过制度的刚性执行和纪律的严格监督,不仅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还提升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内外合力:系统集成的治理创新
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是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成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靠政治自觉,也要靠制度保障。”历史经验表明,党的自我革新不仅需要内生的动力,同样离不开外在的助力,内外力量的同频共振是确保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正是对这一内外监督合力的统筹和顶层设计。党内监督的政治引领与群众监督的广泛参与有机结合,纪律监督的严肃性与舆论监督的敏锐性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特色监督制度的显著优势。
监督体系贯通协同。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的统筹衔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的协调联动,实现了不同监督方式的优势互补;传统监督手段与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慧监督新形态。这种系统集成的监督效能,既强化了不敢腐的震慑,又扎牢了不能腐的笼子,更增强了不想腐的自觉。
民主监督的外在推动力、权力约束的内生驱动力、制度合力的系统保障力,共同构成了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多维答案。百年征程,积极探索。从延安窑洞的“民主新路”到新时代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以“革命者必先自我革命”的历史主动,回答了困扰党长期执政的时代课题,为时代试卷提交了合格答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以民主监督和权力约束的双轮驱动,开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境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从“进京赶考”到“新时代答卷”,党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推进自我革新。这种革新不是被动的适应调整,而是主动的引领变革;不是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系统集成的提升;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永恒课题的实践。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督理念、以制度为依托的约束机制、以创新为动力的治理智慧,必将持续释放强大生命力。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