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一重大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依托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要把握好“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向外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必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能够通过优化叙事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为讲好中国故事搭建更高效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平台,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强大支持。
两位意大利游客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合影留念,感受中国文化。
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的需要。舆论主动权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和舆论环境严峻复杂,国际传播格局中的不合理秩序依然存在,一些西方国家借助国际传播平台优势对华发动“舆论战”“认知战”,以各种方式损害我国发展权益。只有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才能赢得国际舆论斗争话语权、主动权,更好向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有力捍卫国家利益,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只有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将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才能树立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中国形象,更好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质增效的难点堵点
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快速发展壮大,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客观地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传播格局有待优化。当前,国际传播仍以各级部门和主流媒体为主,学校、企业、智库、社会团体等的参与度较低,各传播主体间的协同联动不够。对国内外信息文化资源的综合管理不够有力,对文化、经济、科技、体育、政治等领域传播内容的协调分配不够系统。
传播效果有待增强。在对外宣传上,部分作品和产品主题庞大、概念堆积、缺乏共情、自说自话,针对性和趣味性不强,难以吸引国外受众。一些传播行为存在重形式、重过程、轻内容、轻实效的倾向。同时,缺少对国际传播效能的监控、管理与评估平台,缺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现代传播技术的运用不够充分。
英国伦敦举行的庆祝中国春节活动 新华社/供图
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传播、舆论场中建立起较大优势,无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都形成了叙事、话语强势,构成了对中国的“舆论围堵”。目前,困扰我国的信息“逆差”、外国对中国认知的“反差”、文化软实力的“落差”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亟需推出更多全面生动反映中国形象、中国声音、中国话语的传播产品,帮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中国。
文明交流互鉴有待加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共产党高层对话首提全球文明倡议。但是,在全球文明倡议践行上,仍存在西方意识形态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价值消解难以克服、文明交流屡见摩擦和分歧等突出问题。此外,各种文明间交流互动领域有待持续拓展,文学艺术、思想学术、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国际人文合作交流需不断加强,文明互动交流平台支持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更高质量、更有效力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完善国际传播格局。立足战略站位和国家利益,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一是优化传播平台和机制。在鼓励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基础上,充分调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智库、大中小学、公益团体等力量,完善跨部门、跨领域的对外传播协调机制,建立涵盖传播线索、受众需求、跟踪反馈、政策要求、流行时尚、民俗民风等的信息共享平台。二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强大引领力、传播力的媒体矩阵。打造国际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培育核心技术团队,自研拳头产品,自创特色品牌。三是完善与国际媒体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文化、经济、科技、体育、政治等内容的宣传,广泛开展旅游、美食、电影等主题展播,积极策划如“《黑神话·悟空》中的中国文化”“巴黎奥运会中的陕西元素”等网络议题,吸引国外受众关注中国文化,树立中国与陕西的全新形象。
外国游客在上海感受中国现代化城市魅力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方式、机制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一是精确服务受众需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受众群体特点和需求,改进传播策略和方法,以精心打造的文化产品,如纪录片、短视频、网游、小说、乐曲、文创等感染海外受众,提升文化传播效力。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大力培养高水平电子游戏、微短剧和纪录片制作人、导演、歌手、策划、导游等,高质量展现中国新貌,引导国际舆论。三是做好“借船出海”工作。通过外国人自己讲述、自己制作传播中国故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中国与陕西新貌。四是搭建国际传播效能服务平台。丰富拓展智能勘误、媒资管理、舆情监控、效果评估等功能,为各类机构、企业、媒体等提供国际传播效能评估服务。五是充分运用数智技术。将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运用到国际传播中,推出AIGC栏目,以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实现精准化传播、本土化传播、全球化传播、故事化传播。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在国际舆论战中处于主动,就必须精心设计传播内容,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中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一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推介,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袖魅力风采在海外有效传播。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故事。二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鲜活呈现中国历史之悠久、物质遗产之华美、精神文明之璀璨、自然遗产之瑰奇。推进黄帝陵、西安城墙、华山等申报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挖掘凸显地方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做好兵马俑、唐文化、秦岭、黄河、长安画派、“文学陕军”等文化“IP”外宣工作,借助类似“文化陕西”的海外文旅推介项目广泛开展域外推广活动,充分展现陕西的地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成就。三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深入把握传播对象的文化特色,寻求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做到精准化、分众化传播。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思想、理论、表述重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声音、中国叙事的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扩大国际人文交流。一是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平台。在运用好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多边交流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与形式,深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公共文化、公共安全、文旅产业等领域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格局。二是扩大科研、学术、教育等领域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健全科研机构与域外的常态交流机制等,促进中外科学、学术之间交融互动,增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三是提高对外旅游吸引力。简化入境程序,扩大免签国范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出面向各国的定制旅游方案,注重挖掘体验游、研学游、美食游等主题旅游形式,以旅促文,增进国际交流。四是健全文明交流互鉴保障机制。做好全球文明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外宣工作,深化与域外,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互联互通,在推进各国和平发展、共同繁荣中实现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