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以信息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
重要“向新力”
网络空间是亿万群众的精神家园,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事业、规模庞大的网民数量、最具活力的数字社会,蕴藏着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向新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条件。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社交网络用户规模达11.01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70亿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整治虚假信息、网络暴力、三俗内容等突出问题,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更好利用网络信息丰富文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加快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安全案例分享现场 视觉中国/供图
应对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的治理挑战。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生产方式、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加快进行优化升级,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和引领性重新定义信息传播机制。这些新技术在提升信息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度伪造、算法操控等新的舆论风险。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服务规范和安全措施,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防范技术滥用风险,切实保障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大大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文化生产传播的重要渠道,承载着讲述中国故事、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使命。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解决好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环节的关键问题,促进文化生产方式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快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全方位创新,有助于更加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直面严峻复杂挑战
网络综合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瓶颈问题、前沿问题,不断提升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治理能力。
主流媒体影响力不足。当前,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传统媒体用户聚合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其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公信力和引导力受到强烈挑战,在互联网平台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同时,主流媒体传统业务萎缩,人才流失严重,阵地建设面临较大隐患。
市民从电影《哪吒》主题墙绘前路过
法律规则滞后于互联网发展。随着互联网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的法律实施机制对网络空间治理受限,难以及时满足新的治理需求。在大量新问题面前,需要运用更强的技术能力、实施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明确法律责任、解决复杂问题,一些现有规则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同时,如何满足有效规范数据跨境流动的实际需要,加快促进数据要素全球配置、切实维护数据安全,也对法律法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平台管理存在多重壁垒。平台经济模式下,流量变现需求与公共治理目标存在根本性矛盾。一些平台往往以“用户隐私”或“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共享关键数据,导致治理主体无法形成全域风险画像,大量违规行为通过“跨平台跳转”逃避监管。对于过度收集及滥用个人信息、利用算法从事语言生成与传播、音视频深度合成(伪造)侵害用户法定权利的问题,由于各平台内容审核规则、算法推荐逻辑差异较大,监管部门难以穿透“算法黑箱”和数据壁垒实现规范有效治理。
综合治理协作机制还需深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拓展,网络空间治理也走向智能化,对网络综合治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当前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依法治网、技术治网的水平有待不断提升。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人人监督他人并被他人监督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
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的工程。应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凝聚强大治理合力,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着力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壮大主流舆论。加强党的领导是管好用好发展好互联网,有效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的根本保证。坚决落实党管互联网原则,将党的领导贯穿治理过程始终,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思想保障、组织建设作用,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团结引导亿万网民在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推动形成更加科学高效有序的治网格局。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平台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大众主流意识导向,以大流量澎湃高质量发展正能量。发挥陕西文化资源优势,高度重视网络数字文化内容质量,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提供更多满足广大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网络产品和服务。鼓励、扶持原创精品创作出版,推动优秀数字内容企业与原创作品“走出去”。
健全法治体系。坚决守牢政治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底线,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立足互联网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提高立法的针对性,确保立法紧跟技术进步,有效回应依法治网现实需求,以高质量立法及其有效实施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健全互联网建设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数字治理方面急需的法律法规,积极应对数字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风险挑战,抓紧补齐网络空间立法短板。围绕算法推荐、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网络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密切关注元宇宙、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GPT”“DeepSeek”等发展趋势,加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推动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做到趋利避害、安全使用。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创新监管方法。互联网平台是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压实平台企业的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督促网站平台规范内容、运营、资质管理,从强化内容审核、增强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信息安全等方面健全平台规则和内部机制,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秩序。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深化“自媒体”及MCN机构治理,有力打击各种网络乱象,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创新监管方法手段,制定适应数字经济的监管方法,提高网络综合治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在互联网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针对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做好技术储备、安全评估和有效应对。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加强文化数字内容智能治理,建设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大模型,持续提升高效、精准、全面的舆情线索发现、舆情态势研判能力。
强化协同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仅需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也需要用户、网络平台、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做到让网民自律、让企业履责、让社会监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秩序。充分发挥网信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深化部门间联动,建立健全信息沟通、会商研判、协同处置机制,形成网络综合治理合力。鼓励网络行业组织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生态治理意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让用户了解网络法律知识、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推动用户从旁观者变为网络综合治理的参与者、支持者、宣传者。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网络空间、涵养网络生态,倡导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培育用户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帮助,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改善民生、促进富裕等方面的作用,让更多人民群众搭乘信息时代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