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鄠邑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聚焦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围绕中心工作,统筹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优化三个课堂、实现三个转变、突出三项实践,为干部量身定制“成长套餐”,持续润心铸魂,充电赋能。
优化三个课堂,做到“弱什么强什么”
“补钙铸魂”上好政治必修课。坚持把上好政治必修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依托区委党校主阵地和“渼陂大讲堂”“机关大讲堂”“基层干部大讲堂”等特色学习载体,精心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的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拂尘除垢”上好党性体检课。举办新提拔领导干部延安精神专题培训班,迎建党百年“四史”专题研讨班等党性教育专题班次,把党性教育摆在教育培训的突出位置。在主体班次设置党性体检环节,党员干部对照党章党规进行自评、知识测试和综合评估,全方位“诊脉强体”,充分唤醒党员“精气神”。
“正骨塑形”上好警示教育课。依托“一站三中心”(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秦岭违建警示教育中心、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不断深化警示教育,组织新任职领导干部到秦岭北麓违建整治现场接受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实现三个转变,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紧贴事业所需、岗位所要、干部所缺,在课程设置上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列出“菜单”,让需要学的干部学到需要的东西。围绕“十项重点工作”“十四运”、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等开展培训,帮助党员干部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克服“本领恐慌”。
从“揠苗助长”到“蹲苗强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学历提升工程,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从全区211个村(社区)选派干部进行学历提升,为乡村振兴育强“领头雁”。依托乡村振兴学院6类17个教学基地,打造“特色课堂”,开设精品班、特色班、技能班,让村干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从“独角戏”到“协奏曲”。组建“专职+兼职”师资库,吸纳领导干部和教授学者,不断丰富师资来源与培训力度。开展区级、街道部门、村级三级“书记讲党课”活动,由领导干部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和实践经验,以讲促学、以学促干。与驻地高校深度合作,选派专家人才开展智慧农业、乡村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为鄠邑区乡村振兴“把脉支招”。
突出三项实践,做到“干什么练什么”
在一线工作中“顶岗历练”。先后选派30名干部到老旧小区改造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和专职副书记,选派31名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让干部在一线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建立“一帮一带”选调生导师机制,为每名新招录选调生确定专属“成长导师”,安排选调生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在村任职期间开展国情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真正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在急难险重中“试岗磨练”。开展“千名党员干部进社区”,组织全区14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担任“战斗员”,在创文活动中担任“宣传员”,在护航“十四运”中担任“安全员”。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组建“鄠小二”帮办代办队伍,让党员干部在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中强筋骨、长才干。
在基层工作中“跟岗锻炼”。创新开展“1+1”培训模式,在对乡村振兴学院学员的培养培训中,增加街道入职锻炼和回村跟岗锻炼环节,安排学员在街道的农业、民政等岗位上实习,尽快掌握开展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秘诀”和“窍门”。回村后广泛接触村级事务,让学员多角度实践、全方位锻炼。
(西安市鄠邑区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