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精准性提升行动,实现教育培训与时代要求、发展需求、资源供给、干部需要的精准匹配,靶向发力提升干部素质水平,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对标“国之大者”,精准制定培训计划。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干部教育培训最突出位置,时刻保证以新思想武装新头脑、新本领适应新常态,跑出助推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新速度。创新培训大纲编写模式,着力缩短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干部头脑的“时间差”,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增补,及时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市党代会精神等重要内容,实时补充疫情防控等时事热点,确保始终跟得上步伐、追得上变化。创新培训计划生成模式,着力争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提前量”,坚持静态安排70%的培训计划,保障基本培训任务;动态安排30%的培训计划,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及时安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金融风险、安全生产应急处突等76个培训内容,为干部充电赋能。创新培训课程设置模式,着力填补干部能力的“空白区”,以增强干部“七种能力”“八种本领”为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合理规划课程。今年以来通过“一班一课表”为培训对象量身打造培训课表136个,替换课程726节,调整教学路线88个。
深挖特色资源,精准开发培训课程。立足体现榆林经验、讲好榆林故事、展示榆林风采,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四色”课程体系,用榆林教材教育榆林干部。深挖红色血脉精髓,着墨萃取革命沃土的“红色谱系”,围绕西北革命策源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惠中权: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等23个党性教育课程,激励党员干部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深挖绿色治沙精神,着情谱写大漠治沙的“绿色奇迹”,通过挖掘“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治沙女杰”牛玉琴等感人事迹,开发《治沙功勋石光银》《沙漠中的一颗树》《高西沟: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样板》等18个精品课程,用身边榜样教育党员干部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深挖蓝色创新案例,着力总结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蓝色路线”,围绕科技创新、低碳转型、高端化发展等,开发《“双碳”战略下的资源城市转型》《金泰氯碱:一条吃干榨净的生产线》《榆林:三期叠加下的思考》等8个高质量发展课程,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扭转资源粗放型城市的“刻板”印象。深挖金色厚土底蕴,着意书写塞上名城的“黄土文化”,找准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民俗文化与干部教育培训的结合点,开发《被自然遗弃的统万城》《李自成:一条没走好的群众路线》《信天游当中蕴含的辛酸与幸福》等5个文化课程,促进文化自信深入骨髓。
大力改革创新,精准改进培训方式。出台《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形式创新的意见》,重点扶持郝家桥、杨家沟、高西沟等5个创新教学示范点,辐射带动10个创新示范群,达标创建83个现场教学点。创新现场教学,用新形式“讲活”老故事,因地制宜结合每个现场教学点的资源禀赋,量身开发出“我眼中的劳模”访谈式教学、“曙光就在眼前”文艺党课、“沙家店战役”沙盘推演、“杨步浩进京”情景教学等导入度高、代入感强的教学形式。坚持以点带面,用新方式“催生”新理念,举办现场教学点工作创新现场会,改变办会方式,通过“参会变参训”,让学员在示范点亲身体验、亲自参与的过程中,找准差距、理清思路、学会方法。强化大培训理念,用新媒体“唱响”好课程,精心设计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重走转战陕北路”“重走总书记考察路线 深悟总书记殷殷嘱托”等6条精品培训线路,全面运用抖音、快手、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快闪、短视频、H5邀请帖等方式推广教学路线、教学课程。今年以来吸引27个省市8900余班次,6.2万人次来榆开展教学活动。
推行“234”模式,精准选调培训对象。“2”即坚持“两张清单”缓解供需矛盾,紧盯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中干部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一现状,根据推动工作需要建立调训清单,根据干部成长需要建立培训清单,统筹两张清单调训干部,有效解决供需失衡、训岗错位等问题。“3”即“三个需要”精准点训到人,突出岗位需要,实行分类调训,对重要岗位的干部、专业性岗位的干部实行点名调训,对新提任的干部实行全员调训,对优秀年轻干部实行分批调训,对达到预警红线、培训不达标的干部实行强制调训;突出班次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班次,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对象;突出个人需要,实行计划约训制,开展“错峰式调训”,缓解“工学矛盾”。“4”即“四条红线”实时预警提醒,出台预警提醒制度,按照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四个方面设立达标预警红线,对达到预警红线的干部及时进行短信、电话、书面等形式提醒,并及时安排培训、补训。
强化考核激励,精准运用培训结果。精准量化考核指标、分析培训情况、运用考核结果,全面增强“硬约束”。学分制量化管理,制好“积分卡”,出台学分制管理办法,通过科学设置学分内容,明确积分办法,量化干部参加脱产学习、自主学习和其他学习的情况,为精准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专项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大数据精准分析,绘好“晴雨表”,开发信息化平台,精准分析干部参加培训情况、学分积点情况,实时掌握干部培训短板、培训需求,综合岗位特点、能力短板精准推送培训安排,打通供需失衡的“堵点”。挂钩式鼓励激励,竖起“风向标”,将考核结果和评优树模、提拔使用直接挂钩,对达到优秀等次的干部优先安排高层次外出培训、优先推荐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优先提拔使用,对达不到合格等次的不得评优树模、不得提拔使用,以结果导向全面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约束力”。
(供稿单位 榆林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