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神木市集中选聘23名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党员群众认可的村党支部书记为神木市村干部后备力量帮带导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教学、实地观摩、跟班帮带,选优育强后备力量,筑牢村级组织根基。
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不是简单的“传位让贤”,而是系统的“育苗工程”。导师帮带制作为组织力建设的创新实践,既要防止“一帮了之”的形式主义,也要警惕“带而不帮”的虚化倾向。唯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真正锻造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传统的师徒传承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新时代的帮带关系,需要构建“双向赋能”的新型共同体,找准以老带新“发力点”。老干部的乡土智慧与年轻干部的创新思维碰撞,既能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也能防止“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关键要把田间地头的实践课变成乡村善治的实验室,通过传导“田埂经验”,让“土办法”厚植新土壤、“老规矩”对接新乡风,迸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拉郎配”式的帮带注定水土不服。必须建立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评估机制,按专业领域、性格特质、发展短板进行三维画像。由擅长产业发展的老支书帮带致富带头人、调解能手培养群众工作骨干,通过扣好后备力量“成长扣”,形成“长板更长、短板补强”的良性循环。这种精准滴灌,远比大水漫灌更有生命力。
帮带成效不能只看台账厚度,更要看矛盾化解率、产业增收值、群众满意度。要建立“过程+结果”的双重考评体系,既看定期指导次数,更看帮带对象独立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成长曲线。通过设置“出师考核”,让群众当评委,用实实在在的跟班成果检验帮带成色。
短期化的帮带容易沦为“盆景工程”。要构建“选育用管”全链条机制,把帮带经历纳入日常考核,设立专项激励资金,动态更新导师资源库。要在完善后备力量孵化托举体系上求实效,通过搭建平台、倾斜资源、统筹协调,让优秀帮带导师获得更大发展舞台,形成“帮带一批、成长一批、储备一批”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导师帮带制本质上是在铸造薪火相传的接力棒、共绘乡村振兴的同心圆。当传帮带从制度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当“老典型”与“新苗子”共同“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堪当重任的村级干部队伍,更是生生不息的乡村发展动能。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