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区紧紧围绕民生实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引导街道社区干部从“小切口”入手,离开行政“案头”,走进群众“心头”,多方掌握社情民意,以群众急难愁盼和矛盾纠纷化解为重中之重,以重组思维链接社会资源和力量,为居民提供组团式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破题”转变,解锁基层善治新密码。
减负赋能 基层治理动能倍增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点多、面广、事杂是基层工作的显著特征。如何让社区这驾“马车”远驰千里,首先应考虑抓好减负赋能,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
“减”什么?减去权责清单之外不该承担的事项。
“居民投诉门店噪音扰民,咱去处理,让社区专心干他们的事。”5月30日,在秦都区古渡街道,接到群众电话投诉后,该办负责市场管理的“外网”网格员赵海立即赶赴现场,协调门店老板调整宣传方式,撤掉了大分贝喇叭。
“墙内事社区办、墙外事街道管”。古渡街道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内网”网格员下沉小区、物业、楼栋开展工作,“外网”网格员做实辖区道路、门店、企业等管理服务,街道和社区职能边界进一步厘清,基层治理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赵海表示,划分内外网格后,街道和社区各司其职,群众难事处理起来更高效,社区“墙外”压力也更小。
目前,古渡街道共划分网格243个,“内网”网格员由社区两委和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担任,“外网”网格员全部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担任。通过双“网”配合,我们真正做到了“有事先找网格,内网外网结合”,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无独有偶,西兰路街道创新的“网格+清单”模式,从履责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三个维度落实量化管理,明确了“社区只干好墙内事”的职责边界,推动着基层治理“最后一米”走得更深、走得更实。
同时,秦都区印发相关制度文件,出台村(社区)级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3项清单,建立村(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已陆续清理各类虚牌10余种,清理规范村(社区)级组织和工作机制的挂牌624个,全面厘清权责边界,有效破解工作事项无序进入社区、社区工作行政化等问题,严防“大车超载”问题回潮。
轻车上阵,还要赋能增力。
秦都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基层网格“多格合一、一格多用”治理模式,统筹组织、政法、民政、住建等16个区级部门力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治理合力,打通融网强格“最后一公里”。
根据“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18人”的目标,全区目前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共1094人,按照“区―街道―社区”三级培训架构,累计培训14次,实现了社区工作者培训全覆盖。同时,鼓励社区工作者进行“传帮带”,为社区一线补充新鲜“血液”。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人才。
紧盯诉求 回应群众关心关切
社区是城市的“微细胞”,与每个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按照区委统一部署要求,秦都区委社会工作部主动顺应现代城市治理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开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推动治理格局从政府治理转向社会治理、群众自治。
6月3日,走进秦都区人民路街道天王第一社区,广场上老人们或坐或立,或闲聊或下棋,在仲夏的微风里享受晚年的闲适。
年代久、设施旧、老人多,是天王第一社区的显著特点。如何将管理服务与居民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该社区工作的重点方向。
“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助老服务机制和助残服务机制,并且针对群众不同需求精准开展‘定制化’服务,推动社区服务由‘粗’到‘精’转变。”天王第一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永军介绍,“平时开展的长者集市、送药上门、免费理发等活动,也深得大家的欢迎。”
罗永军表示,社区还创新构建了“融救联助”体系,通过建档案、分类别、精服务、融资源等措施,建立服务对象清单、社会救助项目清单、社会救助政策清单、社会组织服务清单、志愿服务项目清单“五张清单”,推动救助更加精细化、帮扶更加精准化。
吴家堡街道老旧小区密集、外来人口流动性大、弱势群体基数大。聚焦难点破解,该办创新构建“365”网格治理机制,实施“红黄蓝”三色动态分类管理法。实行“一户一档”,红色关注户和红色重点户“周必访”,黄色租房群体户“月敲门”,蓝色常态家庭户实施“基础服务+应急响应”模式,确保特色服务精准“滴灌”,推动基层治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服务”加速转型。
有办法,还得用得上。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问需”。秦都区在全区10个街道推行“离案”工作法,街道社区干部积极下沉一线办公,深入网格“责任田”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未诉先办、化解矛盾,主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此外,在各街道广泛设立“移动办公桌”,开展医保、救助、防诈骗、消防安全等政策宣传,帮办代办等服务,实现“政策找人”有温度,“服务上门”零距离,以主动作为诠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理念。
在渭阳西路街道,西电社区打破传统社区服务“坐班制”时空边界,构建“空间离案+时间离案”双轨机制,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出击”转型。
4月24日下午5点,西电社区网格员朱静静在安全巡查中发现居民违规搭建的临时棚屋。因居民只能“下班后处理”,朱静静便采取“时间离案”,以“下班后的半小时”服务破解社区治理“时间差”。
“双离案”工作机制下,社区工作人员每日下沉网格不少于2次,服务时段延伸为:坐班4小时+网格走访4小时+网格微信群线上动态响应,通过“执行-反馈-修正-执行”工作程序,重点巡查安全隐患、环境治理、邻里纠纷等问题,同步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做到简单问题即查即改,复杂问题上报社区解决。
“过去等投诉,现在‘找’问题。”西电社区网格员吴启明笑着说,自己日均步数超万步,但看到问题被提前化解“心里更踏实”。
同时,秦都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紧盯矛盾纠纷防范、排查、化解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网格员“移动探头”作用,动态收集掌握社情民意,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报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截至5月底,累计上传随手办事件24万余件,各街道层面流转网格问题422件,区级层面协调处理疑难问题18件。
满足需求 助力社区蓬勃发展
基层治理的成效好不好,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
聚焦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秦都区探索深化“党建+公益+市场”嵌入式社区服务模式,利用小社区撬动大资源,促进社区繁荣发展。
人民路街道团结北路社区周边商户共有217户,涵盖文化、餐饮、生活必需品等多个方面,社区资源丰富。
面对海量资源,如何确定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如何有效盘活社区公共空间,实现服务居民精准化、精细化?团结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娇很有发言权。
王娇表示,纯公益资源合作简单,但这种“化缘式”的资源利用往往不可持续。如果要实现可持续“造血式”发展,就必须对项目、客群、利益配比等多方因素进行深度交流。
“立足居民需求,我们探索建立并持续优化‘城市社区合伙人’机制,精心打造了‘小团合伙人’服务品牌,通过场地换服务、资源换服务方式,引入商企、社群、个人三类合伙人,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王娇说。
目前,团结北路社区采用“公益+市场+低偿”的运营模式,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合伙人接单”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已引入蚂蚁书苑、哈比树托育中心、庄泰康养中心等28家,为居民提供托育、兴趣培养、家政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专业化无偿或低偿服务,逐步构建起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秦都区多个社区结合居民需求,开设“悦享堂”“锦豆豆”“向日葵”“绘读点亮童心”“长虹少年行”等志愿服务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特色课程。马泉街道秦都花苑社区摸排居民需求,吸纳众多社会组织参与,打造“秦苑学府”文化项目,开设书法、音乐、舞蹈等多类课程,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渭滨街道永昌路社区“小薇书吧”以“书香”换“绿意”,用“公益+市场”模式打造文化交流阵地;古渡街道新泉社区招募“惠民合伙人”,“便民理发室”,社区养老院让老人生活无忧。
以资源换服务,社区用心用情,服务品质逐步升级,社区也得到长足发展。
陈杨寨街道白马河中路社区城市书房于2024年6月建成开放,藏书3000余册,与市、区两级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书房对外开放后,已累计借阅图书6000余本,进馆人数达5735人。社区依托书房联合社会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和教培艺培机构,开展读书会、家长课堂、心理健康沙龙等各类活动共计52场。书房的建立,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路街道纺机社区依托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医院建立协作机制,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健康咨询,还配备专业养老服务团队,为“在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提供专业医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现已延伸覆盖全办13个社区,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医“五助”关爱服务。
另外,秦都区强化组织引领,健全物业行业党建工作体系,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进物业行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议事机制,努力提高物业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红色物业”扩面升级,打造党建联建示范点,由点到面形成示范带动。2024年,秦都区组织成立区物业行业党委,持续推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建立35家物业党组织,管理党员756名,成立业委会42个,物管会20个,全力开创全区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新局面。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如今的秦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合力进一步凝聚增强、成效进一步可感可及、底盘进一步夯实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样本初步形成,“党建红”引领“治理优”的基层善治新局面已悄然打开。
供稿:秦都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