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利县坚持党建引领,深耕易地搬迁安置区治理,通过创新实践举措,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将安置区打造成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织密组织网络,筑牢治理根基。将党组织建设作为安置区治理“先手棋”,构建“全域覆盖、动态管理”组织体系。年初制定工作要点,开展“拉网式”摸底,建立动态管理清单。遵循“应建尽建、能建快建”原则,推动9个大型安置区单独组建党组织,选派9名第一书记与17名专职工作队员驻点帮扶;101个中小型安置点纳入村(社区)党组织挂靠管理,选派党建指导员下沉指导,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
创新党员管理,激发先锋力量。探索搬迁党员“双重管理”模式,建立“迁入地为主、迁出地协同”教育管理机制,1105名迁入党员组织关系顺利转接。设立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实施“承诺、践诺、积分、评议”闭环管理,“线上+线下”教育培训常态化,每年举办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班、各镇开展党员轮训,累计培训党员3000余人次。县级领导带头开展“一社区一年10件实事”活动,以党员为骨干的120支志愿服务队,累计为群众办实事1300余件,党员成为安置区治理的“红色引擎”。
探索经济路径,增强发展动能。借鉴村级集体经济配股分红模式,推动长安、洛河街等社区入股乡建公司发展集体经济。在广佛寺社区试点“乡建公司托管物业”模式,物业费收缴率提升至80%,为安置区物业管理提供新路径。通过社区工厂、产业园区与安置区“三区联动”,引进企业、建成电商直播基地,形成融合发展格局。11家乡村建设服务公司带动900余名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安置区配套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鼓起“钱袋子”。
夯实阵地服务,提升幸福指数。落实新建社区“三有一化”要求,高标准建设安置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确保群众办事便捷高效。争取专项资金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造学校运动场、新建社区卫生室、安装路灯、硬化道路、配套健身设施等,全面改善安置区人居环境。整合部门资源,梳理服务事项清单,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代办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技能培训、普法宣传等各类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凝聚力,真正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供稿:平利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