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原县新兴镇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要素聚集、因村制宜、项目支撑发展路径,切实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以环境整治为抓手,以集体经济发展为引领,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聚力小城镇建设,描绘和美乡村新蓝图。新兴镇党委政府积极策划包装项目,对上争取中央和省市各级资金,累计投资3950万元,对镇域内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动镇区面貌年年有变化、整体有提升。2019年投资960万元,实施镇区主干路提升改造项目,铺设柏油路2公里、污水管网2.8公里。2020年投资363万元,建设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主题文化广场2个。2021年投资286万元实施镇区东街、南街、北街人行道改造项目,铺设透水砖22400平方米;投资72万元,实施镇区街道亮化项目,安装路灯87盏。2022年投资168万元,实施洪马路绿化美化工程;投资83万元,实施柏社村污水处理站和涝池改造项目。2023年投资374万元,实施镇区北环路升级改造和排水项目,铺设柏油1公里,排水管网1公里;投资135万元,实施和平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完成排水渠改造、新砌镂空花墙、绿化改造、墙体立面改造和墙体绘画等工程。目前,正在筹备西街人行道铺设工程,现已争取到位资金11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镇区小城镇提档升级建设工作将实现全覆盖。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垃圾分类新模式。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84万元,在全镇13个村建设项目,形成“四级联动”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同时,以建筑为载体,探索打造了张家坳村“物管家”便民服务平台,开辟了“城市物业进农村”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分别投资150万元、238万元建设新兴镇南北垃圾储运智能高效堆肥房2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拣、无害化处理,辐射周边农户5000余户,年处理垃圾达1000余吨,生产有机肥30余吨。同时,配套实施“垃圾银行”及积分兑换政策,有力促进群众养成自觉分类垃圾的好习惯,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格局,在推进镇域生活垃圾绿色循环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为巩固全省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创建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党建领航集体经济,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立足农业品质优、生态本底好、红色底蕴厚等镇域特色优势,探索形成四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带动型——以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牵头,实行“村党支部+村集体+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平村依托村内养殖传统,吸纳24户群众参股50万元,总投资530万元,建设存栏5000头的鸿盛惠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生猪养殖1万头,年收益60万元。新兴村投资170余万元建设特色农业大棚,种植新品种西红柿,收入32万余元。五爱村投资85万元建设示范园智能温室大棚,搭建自动化设备,实施数字化生产管理,收益10万元。资源开发利用型——和平村盘活利用村庄50亩闲置宅基地,招引企业投资7000万元,建设机械加工厂,每年收取租金10万元。红旗村、塔凹村将申请到的集体经济资金共计50万元,投入星火养羊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形式每年年末进行分红,塔凹村每年可分红5.6万元,红旗村每年可分红6万元。焦寅村申请50万元经济资金入股新稳江,参与企业分红,每年集体经济资金分红5万元。生产生活服务型——和平村结合“万元果”示范基地建设,盘活村闲置小学,投资500万元,建成库容2600吨的冷库一座,每吨冷冻果品扣除冷冻费后可增值2000多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0个,年收益40万元。五四村采取“仓储+服务+互联”经营模式,计划投资140万元,建设现代化标准粮食收购烘干中心,仓容约2000吨,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文旅融合引领型——利用自然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柏社村通过盘活整合村民地窑,投资500万元修复柏社地窑,发展以农家乐、民宿、休闲游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挖掘焦寅村张家窑民俗文化村特色优势,提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知名度;计划修复和平村段植故居,用于发展观光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借力规划先行项目,打造生态宜居示范村。始终依托自然禀赋和地域特色资源,紧扣“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坚持因村而异、一村一策,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资源互补原则,科学布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城镇功能和生活品质,探索形成“一带四区”发展格局(高速沿线工业经济带、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区、商产融合中心区、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集体经济示范区),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打造有亮点、有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示范村,推动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相得益彰,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供稿:三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