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镇巴县巴山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1-03 09:17 作者:牟婷

近年来,镇巴县巴山镇将发展蚕桑产业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采取“桑树种植+蚕农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利用“村集体+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联结机制,不断发展和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巴山镇紧扣农业产业基础与特色,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出台基地建设、蚕桑奖补、技术培训、农技推广等多项扶持政策,对有蚕桑基础的区域进行整村推进,完善县、镇、村、企四级技术网络,实现全流程跟踪服务;统筹规划专项资金,实行养殖补贴等方式,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巴山镇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养蚕批次较传统有所增加,使得蚕桑产业的“短、平、快”优势更加凸显,有力地促进了蚕农增收。随着蚕桑产业效益越来越好,村民纷纷将“蚕宝宝”迎入家门。目前,巴山镇共有小蚕共育厂建设约450平方米、可共育小蚕300余张,特色蚕桑企业16家,带动分养农户500余户,其中脱贫户140户,带动农户增收200余万元。2023年,巴山镇桑田面积约1万亩,年养蚕3000张,产量达12万公斤,总产值高达670万元,“小蚕桑”成为了致富增收“大产业”。

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延伸蚕桑产业经济链。一直以来,当地群众都把桑枝废弃,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如今,当地群众利用废弃桑枝培育生态食用菌,不仅有效解决了废弃桑枝处理难的问题,而且还变废为宝。以桑枝条为主要原料种植出来的食用菌。由于枝条含氮量很高,还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酚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等特殊成分,桑枝食用菌口感好,很受消费者青睐。巴山镇宝山村养殖基地建有大棚20座、香菇10万多棒,一个菌棒能产4次香菇,鲜香菇及其加工制品供不应求。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废桑枝生出菌菇、蚕桑文化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从一片叶到一根丝再到全产业链条,巴山镇蚕桑产业正朝着“产加销一条龙”的全新格局不断发展壮大。

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创新蚕桑发展理念。培养栽桑养蚕“土专家”。不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拉动人才动力新引擎,为产业振兴赋能。以4+X特色农业发展为契机,按照“请专家下基层,带科技入桑田,人才互帮带”的方式,建立上下级联动培训机制,积极邀请各级蚕桑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镇域蚕桑基地进行蚕桑生产技术培训,把栽桑养蚕大户、科技示范户、村组干部培养成为“土专家”。今年3月,巴山镇邀请县蚕基站专家,面向我镇积极参与蚕桑产业的农户开展为期3天的培训,共计培训60余人次。充分发挥人才“传帮带”作用,并通过“土专家”现身说法,手把手教授等方式提高蚕农科学种养水平。为更好发展镇域蚕桑特色产业,巴山镇提出“立桑为业、多元开发”的新型桑业发展理念,整合镇内桑产业资源,全力推动传统蚕桑产业链向健康食品、畜禽饲料、医疗保健、文化旅游、林下经济等领域延伸,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化蚕桑产业链。

供稿:镇巴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