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金台区立足实际,通过“精简考核指标、精准考核流程、强化结果运用”的“三位一体”考核机制,撬动基层减负“杠杆”,让减负“松绑”释放的澎湃动能直抵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神经末梢。
精简考核指标,挤掉“水分”让基层轻装前行。金台区的“考核手术刀”首先挥向考核事项繁多的“赘肉”。以“总量控制,只减不增”的原则,对全区各类考核事项,特别是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基层考核事项进行全面摸排、删减、调整、优化、清理,将58项考核事项压缩至33项,指标总量精简率达到92%;将“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制”等12项“考核枷锁”送进“历史博物馆”。金台区的这场“考核瘦身”并非简单做减法,而是构建起动态优化的指标体系,对镇街、区级部门实施分类考核,突出目标任务、指标权重、计分规则的差异性,镇街设置“个性化”任务清单,引导镇街集中资源抓重点、解难题,从源头上减轻考核负担,这一做法,如同为基层配备“智能导航”,既卸掉冗余负重,更校准前进方向。
精准考核流程,拧紧“发条”为基层注入动能。当前,金台区独创的“立体考评矩阵”正在重塑考核生态:将“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年度综合考核的两大考题,构建“主管单位平时考、专门力量集中考、重点群体共同评”的立体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牵头作用。对能够通过平时掌握、共享获取的数据和信息,不再要求被考核对象提供佐证材料;确需实地考核的,区委统一组建“轻骑兵考核团”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将迎检人员从“接待专员”解放为“业务能手”;关注社会各界和党员干部群众的评价建议,引入“两代表一委员”、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多元主体组成“大众评审团”;增加镇街和区级部门互评,通过企业微信随机推送问卷和实地发放问卷调查,企业微信的“掌上评议”与街头巷尾的“马扎恳谈”相互印证,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考核朋友圈”。这种“立体式”考评不仅让考核长出“千里眼”“顺风耳”,更催生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强化结果运用,激励“担当”为基层增添活力。考核最见功力之处,在于将考核“指挥棒”变成发展“助推器”。金台区建立“考核激励模型”,坚持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考核结果运用导向,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对实绩突出者开辟“星光大道”,让能干者“戴红花、上奖台”;对后进者启动“成长计划”,用精准约谈提醒代替粗暴问责。同时,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有关地区和单位有的放矢制定整改措施,加大跟踪问效力度,整改情况作为下一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更具突破性的是,金台区成立专项督导组,定期召开考核任务推进会,对考核工作全程巡查,晾晒红黑榜,以强有力的纪律约束倒逼责任落地,以公开促公正,让考核结果经得起检验。
通过系统化改革,金台区实现了考核工作从“重形式”向“重实效”的转变,为基层干部腾出更多精力抓发展、惠民生,推动区域治理效能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