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泉县道镇紧扣组织、人才、治理、产业链条,整合全镇资源,按照地域、产业、资源、业态原则,创新推出红色联促、绿色联营、产业联动、村企联建“四联”党建,以大党建带动大联合,大联合促进大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和组织活力。
红色联促凝共识,赓续传承聚合力。依托象鼻子湾“雪地讲话”旧址、乔庄村和府安村毛泽东旧居、道镇村红十五军团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以“重走长征路”“重温雪地讲话,追寻历史足迹”等为主题,聚力打造满足党性研学教育、单位团建、写生采风等需求的精品红培线路和旅游产品,推动红旅融合发展。象鼻子湾红培营地自2023年运营以来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研学、团建等活动210期3.5万余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红色美丽乡村、全国首个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志愿服务实践点、全省首个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势的样板村。
绿色联营赋新能,文化乡建增活力。立足府村川良好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依托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然氧吧以及东沟水稻种植历史基础,将府村川沿线6个村抱团组建成“绿色联营”,合力打响府村川自然生态康养游、农耕民宿体验游。邀请“关中忙罢艺术节”设计团队实地考察总体规划,以20公里六府路为发展轴线,整线实施府村川农文旅融合、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项目,打造综合研学体验线、文化生态旅游线,建设长征红色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农耕展演区、乡野文化展示区、自然生态康养区。建成的五里桥田园综合体,成为集水稻种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地,建成以来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效益40余万元,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挣上“旅游钱”。
产业联动促发展,提质增效助增收。坚持以甄家湾村、南义沟村、兰家川村、道镇村、蒲家沟村为重点打造产业联动模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稳规提质增效。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及科技装备提升,加强农特产品品牌建设,形成了以西红柿、黄瓜为主的蔬菜种植和以草莓、葡萄、西香瓜为主的时令水果种植;甄家湾村集体领办农机合作社,实现“三产”社会化服务,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甄家湾村率先探索大棚自建模式,拆废建新日光温室16座,实现标准棚每棚降低建设成本近2万元,关联带动南义沟农户自建大棚9座;鼓励支持致富带头人发展农业工厂化育苗棚11座,年育苗量达1000余万株,为全县及周边县区供应种苗,累计带动周边农户临时务工1700余人次;利用光伏板,发展香菇产业,建成象鼻子湾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形成集菌棒生产、产品烘干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村企联建同发展,合作共赢助民富。借助工业园区机遇,将米家沟村、麻子街村、坡底村、三岔口村等园区周边村作为重点,以村企联建为抓手,在人居环境方面做好外围环境保障、在营商环境方面做好项目落地保障、在企地合作方面做好联建共赢保障。加强村企在农特产品加工、物流服务、务工就业、产品销售等方面沟通合作,紧盯产业配套,围绕仓储、冷链、运输等环节谋划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打造三岔口物流小镇,在清泉沿线建成大型货运停车场;在农产品订单化生产、产品窗口展销等方面谋求深度合作,带动富民产业建设,与辣婆姨企业合作建设百亩线椒生产基地;加强与园区企业用工对接,针对性组织开展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近就业,持续向园区企业输送劳动力,实现村企联建,互利共赢。
供稿:甘泉县道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