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永寿县常宁镇:“三级分级治理”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7-11 10:16 作者:李方正 郜碧君

“一张清单”彰显民生温度,“一网联动”推动服务升级,“一本册子”写下善治注脚……近年来,永寿县常宁镇通过构建“镇、村、网格”三级响应机制,创新推出“群众点单—村级接单——镇级兜底”基层治理模式,构建起“网格发现问题、村级基础化解、镇级统筹处置”的分级治理格局,推动90%以上的群众诉求在“家门口”高效解决、疑难问题在镇域内闭环处置,助力社会治理走深走实。

人在格中走,群众点单“零距离”。

“多亏网格员及时提醒并帮忙抢收小麦,为我们避免了损失!”说起村里的网格员,豆家村的豆大爷连连称赞。夏季来临,瞬时强降雨比较多,天气预报有时也不太准,村民便告知网格员天气有变化一定要及时告知,村级网格员也会主动在网格群里及时告知村民天气变化情况,有时直接入户提醒天气情况,并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及时收割成熟小麦,尽早颗粒归仓。

围绕高效治理,常宁镇以村为基本单元,共划分成了35个一级网格和145个二级网格,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熟悉村情的专职网格员和若干兼职网格员。这些网格员作为“民情前哨”,不仅负责采集人员信息、排查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还负责宣传政策和应急知识、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帮办代办服务,确保村民能反馈问题、网格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问题早发现、诉求早掌握。

事在格中转,村级接单“马上办”。

常宁镇是有着35个行政村4.2万人的大镇,各村自然村多、小组多,事情繁多,干部相对少。“村民想反馈问题全靠干部走访,有时候群众还直接打信访举报电话,费时费力影响不好还效率低。”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常宁镇政府便让各村制作“网格便民二维码”,提高工作效率,把为民服务做到实处。

“网格便民二维码”的优势是直观、高效,群众有需求,直接扫描二维码或者拨打电话,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解答与信息反馈,既能让群众少跑腿,又能提高上报、解决问题的效率。强华村的王大哥说。

常宁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为民办实事”为抓手,指导各村“两委”发挥基层治理主阵地作用,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发挥专兼职网格员作用,对网格上报事项即时“接单”,通过协商议事就地处理事情、化解矛盾,实现了“小事不出村”。

难在格中解,镇级兜底“啃硬骨”。

高侯村垃圾填埋场是全镇唯一的一处生活垃圾填埋场,去年因填埋场的合同到期,加之垃圾车前往该填埋场必经村内道路,垃圾车路过经常将臭水撒在路面,臭味特别难闻,村民实在难以忍受,便阻止填埋场续签合同,让重新选址。网格长侯书记处理此事时,不仅给村民做了许多解释工作,还主动给村民买些消杀的防蝇消毒物品,但是个别村民认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常宁镇在镇级层面通过建立周调度机制,每周及时汇总村级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整合综治、司法、法庭、业务站所等力量,集中攻坚难度大、历史遗留、跨村协调等“硬骨头”,确保大事不出镇、处置全闭环。镇党委、政府领导为了“啃下硬骨头”,召集各领导、环保及环境卫生干事就高侯垃圾填埋场一事召开专题会议,要求既不损害群众利益,也不耽误全镇倾倒垃圾,最重要的是花费要最小。最终商讨出利用村内现有生产路,再延伸修路到垃圾填埋场这样一个最优方案。有了镇级兜底,镇党委、政府“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气,发生在常宁镇的一件件顽瘴痼疾、疑难杂症、信访积案才得到了有效解决。

常宁镇职责清晰的“三级分级治理”模式,推动了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转变,真正实现了“网格吹哨、村组响应、镇级攻坚”的治理新格局,得到村民的高度称赞。下一步,常宁镇将以强华村、豆家村的试点经验,继续深化“三级分级治理”模式并向全镇推广,全力打造渭北旱塬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样板,让民情传递更快一步、矛盾化解更早一些、幸福底色更浓一分!

(供稿:永寿县常宁镇)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