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时代浪潮中,武功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校县合作的发展优势。付斌斌借助乡情纽带开启“校县合作”大门,让技术走向世界;海棠生态农林有限公司在困境中依靠“校县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培育出世界级苹果新品种;武功蛋鸡科技新双创研究院凭借“校县合作”东风,实现产业的科技化转型。党员人才带头攻克技术难关,基层党组织护航产业转型,让“校县合作”成为激活武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乡情引凤,校县携手铸“出海”传奇
第七届县管拔尖人才付斌斌,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在县委组织部“乡情引凤”战略的引领下,带着对家乡的炽热眷恋,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县委组织部通过建立人才信息库、定期举办乡情恳谈会,精准对接在外人才与家乡发展需求,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中,付斌斌深受感召,决心用自己在外打拼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创业期间,付斌斌意识到,要实现家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校县合作”是关键突破口。县委组织部得知他的想法后,迅速行动,发挥统筹协调优势,主动联系西北工业大学,协助搭建沟通桥梁。在合作初期,双方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对接的难题、理念的差异,都给合作带来了阻碍。但付斌斌没有退缩,通过一次次的座谈会、研讨会,让双方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和优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合作逐渐步入正轨。西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结合当地产业特点,将先进技术引入付斌斌的创业项目。从生产工艺的改进到产品创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校县合作的智慧。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成功走出国门,将技术和产品推广到国外。如今,付斌斌的企业成为了“校县合作”的典范,他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乡情的力量和“校县合作”的无限潜力。
校企联动,科技攻关育“果王”奇迹
海棠生态农林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新品种苹果杂交苗的研究。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张科成和他的技术团队遭遇了瓶颈。多次技术攻关失败,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面对困境,县委组织部和农业农村局主动作为,启动“党建+科技”帮扶机制,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联系。
在县委组织部的推动下,海棠农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达成合作,成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这一实验室的成立,犹如给海棠农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和专家们深入海棠农业的种植基地,实地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技术难题。
针对新品种苹果杂交苗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双方科研人员日夜奋战,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无数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也遇到了不少分歧,但都本着解决问题的初衷,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发出“秦脆”苹果的组培技术。
这项技术的成功研发,让海棠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世界苹果大会上,最新研究选育出的优质抗逆10121苹果新品种“秦脆”“秦蜜”惊艳亮相,获得了国内外顶级苹果专家的高度认可与赞赏。海棠农业也凭借这些新品种,在苹果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实现了从困境到辉煌的华丽转身。
借势而为,校县合力筑“蛋业”新篇
武功蛋鸡科技新双创研究院的崛起,是该县践行“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鲜活注脚。蛋鸡科技新双创研究院在发展过程中,敏锐地抓住了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重大战略和“校县合作”的契机,展开紧密合作。
为了打造一个集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示范带动、人才培育、成果转化为一体的蛋鸡科技创新双创平台,研究院累计投资200余万元。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紧张、技术难题等诸多挑战。但校县双方携手共进,共同解决问题。杨凌示范区的科研专家为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攻克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县委、县政府则在政策扶持、资金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武功蛋鸡科技新双创研究院顺利落成。这个平台的建成,对本地及周边地区鸡蛋产品的安全优质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带动了武功蛋鸡产业的现代化、科技化转型,吸引了众多养殖户加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模式。通过人才培育,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养殖人才,为武功县蛋鸡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推动武功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武功,“校县合作”的每一步突破,都彰显着“红色领航”的力量。该县将继续深化“党建+产学研”融合机制,以基层党组织为“强磁场”,吸引更多高校智力资源下沉,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永不枯竭的“红色动能”。
(供稿:武功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