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定边县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围绕“服务大局、固本铸魂、提质增效”“三个聚焦”,持续在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上下功夫,推动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聚焦“服务大局”,全面抓实年度重点任务。一是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准备工作。2月中旬,全县率先成立了换届前期研判工作专班,县乡联动开展前期摸底调研,逐村优化村党支部书记后备人选。3月下旬和5月中旬,县委书记及全体包乡镇县级领导专题听取了村(社区)换届研判、后备力量储备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的汇报。6月初,县委书记对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排名靠后的五个乡镇进行了谈话提醒。同时坚持协同发力。落实“三级包抓”机制,19名县级领导包抓19个重点难点村,19个乡镇党委书记包抓27个重点难点村,13名县委常委“一对一”包抓13个软弱涣散村,并逐一明确了帮扶单位,下派了第一书记。县委组织部将全县乡镇划分为5个片区,5名部领导班子成员包片,19名组工干部包镇;乡镇其他领导班子包抓剩余139个村,实现了重点难点村、软弱涣散村包抓全覆盖,形成了“县乡联动、分级负责、统筹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截至目前,6个重难点村成功降级一般村,整顿提升成效显著。二是持续抓实“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目前全县“一类”党组织240个、“二类”党组织241个、“三类”党组织36个,今年拟进位“一类”党组织73个。在“一类”支部的基础上,开展“红色先锋”行动,建成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锋组织,其中农村党建19个、城市党建6个,机关、国企等其他领域5个。三是全面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出台《进一步加强县派驻村工作队管理的补充规定》,在人员调整选派时,由干部口严把入口关,确保把最过硬的干部派在一线,并探索建立驻村干部实绩档案;在推荐使用上,实行三方推荐(派出单位、所驻镇村和县驻村管理办公室,并延伸到村考察;调整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5人,约谈部门“一把手”、分管领导、驻村干部24人。2023年以来,累计从驻村工作队中提拔、晋升职级113人。
聚焦“提质增效”,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强化村干部奖励激励。设立300万元专项奖励激励经费,制定出台《村干部奖励激励管理暂行办法》,围绕村党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设定硬性指标,对示范村及村干部予以奖励。二是优化组团帮扶模式。坚持送需上门,持续深化市管专家、拔尖人才“组团式”帮扶,建成农林、畜牧、教育等不同领域人才库16个,吸纳各类人才1185人;组建市管专家、拔尖人才服务团,建立人才包联乡镇机制,实施“一对一”配对策略,形成基层“点单”、组织“派单”、人才“领单”、群众“验单”的“订单式”服务体系。去年以来,专家人才带动农户1949户,增加收入超过1200万元。三是深化“双报到”。创新实施“一图三会”,精准绘制社会治理服务图,共驻共建“党建联席会”“治理补位会”和“群众评议会”,健全落实“三亮一比”工作法,建好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下派小区党建指导员187名,选派驻社区第一书记17名;组建组织270个党支部、7900余名党员、干部进社区、进网格、进小区,参与基层治理,服务居民群众,推动社区扎实“一年抓好十件实事”。四是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将党建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最小单元,落实落细15条“四下基层”举措,完善优化“五级五长”等精细化治理模式,研究出台以村民小组长为核心的护林员队伍改革方案,整合光伏收益等各类资金,为全县2039名村民小组长每月新增工作补贴400元,逐步有序将小组长全部过渡为专职护林员,充分调动更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聚焦“固本铸魂”,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实党员教育培训。制定印发《定边县2025年党员教育培训计划》(定办字〔2025〕10号)。对全县所有党员分级分类开展集中培训。县委组织部负责抓好7个主体班次(共16期)培训工作。二是强化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党务干部组织部备案管理,明确人员选配、备案管理等内容,要求各乡镇至少配备2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县直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至少配备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并明确1名班子成员分管党建工作。三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建立流动党员“周报告”制度,全面摸排短期外出(六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底数,建立“一人一档、一村(社区)一册、一乡(镇)一账”的梯次台账。同时继续推动在银川、内蒙古等地建立“驻外流动党员红色驿站”,并健全完善“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共管和“线上+线下”双向共促机制,推行“专家顾问团+专业服务队”发展模式,为外出党员、人才、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才引智、结对寻根等活动,助力家乡发展。
供稿:定边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