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民间论坛在昆明举行

来源:农业科技报 发布时间:2021-06-17 11:03

6月13日,作为“百艺匠心 颂党恩”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的分会场活动,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民间论坛在官渡区非遗文化展示中心举行,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与社会各界人士一同交流研讨非遗传承实践。咸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养生酒代表性传承人陈年红代表陕西省参会。

非遗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民间论坛会场

“非遗传承不能随意创新,更不能过度西化,丢失了中国艺术中最写意的本真。”研讨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苑利强调,西方主要注重写实艺术,近年来,很多非遗作品加入了流行、时尚、西方等元素,其产品可能畅销,但丢失了中国艺术中最本质的内涵。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非遗专家苑利先生讲话

论坛上,国家级、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与社会各界人士共话非遗传承实践,围绕非遗传承实践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议题展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珍珠散落于村村寨寨,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的不平衡,使珍珠般散发异彩的非遗项目藏在深山人未识。”官渡区文化馆研究馆员王刚表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复兴提供了强大支持,为它们开辟了一条“回乡”之路。

陕西咸阳市渭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年红发言

来自陕西的咸阳市渭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氏养生酒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陈年红说,在本届联展和本次论坛中有很多收获,特别是听了苑利副主席的报告,对热爱的陈氏养生酒技艺传承有很大的帮助。他说,非遗是一个向上追溯的过程,不要贪图做大,做到小而精,小而强,尽量遵古炮制,要把老祖宗的技艺传承好,不要追求新、奇、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挖掘古老的手艺,吸引对非遗技艺有兴趣的群众,让他们参与到非遗传承之中。

经过研讨,传承人纷纷表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非遗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非遗传承、有利于扶贫产业,有利于传承人、有利于贫困群众,有利于非遗项目向非遗产业转化,有利于传承人向致富人转型,最终实现扶智、扶贫双丰收。


责任编辑:李晓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