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疫情背景下高校应加强生命教育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12-30 11:16 作者:李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社会大众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经历多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变化,不仅需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更要做好价值引领,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将生命教育摆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切实保障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推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对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部分大学生由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出现消极情绪,直接影响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生命教育是高校通过开展一系列促进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传授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加强高校生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大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及时走出一些观念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正确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勇敢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逐步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在不断战胜困难中促进自我成熟、自我发展,同时学会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发生,促进健康成长。

高校应积极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呼唤生命教育的理性回归,各高校也针对学生积极展开生命教育,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落实自我防护措施。但在生命教育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应激能力较弱,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应激能力是个体生命面对突发事件,打破了自身承受能力和平衡,或超越了自身应对能力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模式。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校园这一相对封闭、平和、安定的环境,社会经验少,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缺乏独立分析和灵活应变能力。因此在疫情防控初期,部分学生对长时间居家或封闭生活感到难以适应,由此产生焦虑情绪,同时由于长时间的网络教学,导致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不适应,学生在情绪、生理、思维和行为上都易产生变化,这些都是应激的表现。

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尚待完善。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其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还要关注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有的学校未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教师团队,生命教育课程的主讲教师大多由其他专业老师兼任或转任,未经专业培训,对生命教育领域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偏重于常规化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教育,尚未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

创新生命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高校要把握时机,全面创新生命教育教学方式,广泛开展生命教育,发挥生命教育在青年学生成长关键期的重要价值。

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应及时与子女沟通交流,尊重彼此意见,共同构建和谐家庭。同时,高校应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认真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不同看法,及时发现学生情绪方面的异常并适时进行安抚开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并朝着确定目标奋进。

创新生命教育教学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新生命教育的教学形式与手段,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准引导,不断加强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使生命教育浸润每个人的心田,形成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同时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寻找主客体间最大契合点,使生命教育理念得到有效内化和升华,形成精神洗礼,实现教学成效最大化。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以新闻、宣传片、动画等形式,与学生分享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从而自觉做好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定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的信心。

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生命教育师资力量缺失是当前影响生命教育效果及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高校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强化对现有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还要及时引进专业教师。要立足现有师资力量,加强团队建设,从校内选拔一批对生命教育学科感兴趣、有一定研究的教师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后,充实到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同时要大力发挥好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推进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