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有个好地方》海报。 受访者供图
《音乐家》海报。 受访者供图
5月23日晚,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现场,《树上有个好地方》出品人刘盼(右)发表获奖感言。 受访者供图
5月23日晚,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陕西出品的6部影片获9项大奖。其中,陕西主创影片《树上有个好地方》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题材影片奖;陕西主投影片《音乐家》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陕西参投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导演奖、优秀女演员奖、优秀男演员奖,《我和我的父辈》《穿过寒冬拥抱你》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一点就到家》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
“影视陕军”闪耀“华表”,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陕西不断出台政策引导、给予利好条件,扶持电影、电视剧发展,组织影视人才培训,营造良好的影视创作与发展环境。陕西影视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凝聚起文化繁荣的创造力,不断创作出更多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让陕西的“文化植被”新绿盎然。
■ “好故事”的种子,开花结果
在华表奖颁奖现场,代表《树上有个好地方》剧组领奖的出品人刘盼在发言时说:“感谢电影的编剧兼导演张磊(张忠华),是他19年来的坚持,让‘好故事’这颗种子开花结果。”
《树上有个好地方》是由陕西“百青人才”张磊编剧兼导演的一部儿童影片,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陕西关中农村的故事。作为一部反映乡村小学的喜剧类剧情电影,影片以充满童真童趣的叙事,为观众展现了一个“问题少年”的成长史。
小学生巴王超过不仅名字特殊,更是老师与校长眼中不学无术、到处闯祸的“熊孩子”。得不到家长和老师认同,他将田野里一棵可以栖息的大树变成了自己的“好地方”,并将所有好玩的东西都藏在了大树的上面。直到有一天,他的处境因为前来支教的粉提老师而改变。
“其实这部电影的故事,在张磊心里酝酿了很多年。他在上大学时,受英语老师王玉新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王老师就是他的‘粉提老师’。他一直想把这种影响以电影的方式表达给更多人,表现出老师对学生的爱。”刘盼说,“没想到电影拍出来后,我们收到好多反馈。许多观众表示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遇到过这样的‘粉提老师’。这部电影把这种爱汇集起来。我们在生命里遇到过的所有人,以不同方式对我们表达爱,成全了今天的我们,所以我特别感恩。未来,我们将继续用电影的方式播撒希望的种子。”
陕西方言和孩子们的真情演绎,让本片充满了质朴真诚的气息,带着天然的幽默与诙谐。本片的演职人员从导演、摄影到演员、制片,皆是陕西省大中专院校以及西安市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和职工。
“作为陕西的青年电影人,我和我的团队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把电影节的红地毯,变成人生事业的新起点。我们将继续扎根西部,立足陕西,关心儿童,关注教育,以电影的方式,把‘真善美’播种在孩子们的心中,陪伴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张磊说。
■ “音乐家”的曲子,治愈心灵
《音乐家》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拍的故事片。影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在莫斯科工作,突然爆发的战争使他流离失所,几经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极端寒冷和饥饿的残酷环境下,冼星海幸得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救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用音乐抚慰战争中百姓苦难的心灵,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冼星海在生活极其困顿之际,遇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一家,得到了他们无私的帮助。尽管生活极端困难,拜卡达莫夫还是无条件地收留了冼星海,安排冼星海暂住在他姐姐家的阁楼上。在隐姓埋名漂泊异乡期间,冼星海教拜卡达莫夫的小外甥女卡莉娅唱中文童谣,而卡莉娅教冼星海讲哈萨克语,他们相处得就像是一家人。这些温馨美好的点点滴滴,让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一家结下了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
为尊重历史,核实并还原故事的真貌,《音乐家》出品人沈健辗转多次联系到了故事的亲历者——卡莉娅。她称呼冼星海为“阔克”,这是哈萨克人对最亲近长辈的称呼。
见到卡莉娅的时候,卡莉娅已年过八旬。她向沈健仔细讲述了当年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为之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卡莉娅至今还会唱冼星海曾教她的一些歌曲,虽然当时不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但透过音乐,她深深感受到冼星海对祖国的思念。
“音”为爱,家永在。《音乐家》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影片中主人公所传递的情感和主旨,其历史性、故事性和艺术性都让这部电影拥有隽永的魅力。“《音乐家》将爱国主义融入人性中柔软的部分,把个体、家庭和国家这三者叠合到一起,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尝试。”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音乐家》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影片中有真实的故事,更有主观性、倾向性思想的融入。能让观影者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
《音乐家》的剧组人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工作现场经常同时出现汉语、英语、俄语以及哈萨克语,片场有时会有20多名翻译同时工作。每一个重要工种和岗位均由两国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影片开头与结尾都落笔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音乐这个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成为中哈两国深厚友谊的见证,也成为后代人情感紧密联结的纽带。
沈健说:“中哈友谊就像是一棵大树,只要代代浇灌,大树就能枝繁叶茂。”
■ “影视陕军”品牌,更加闪耀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作陕西电影,积极参与全国一些重要电影的出品和投资,将主创、主投、参投相结合,陕西影视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说。
陕西参投影片涉猎不同题材,内容涵盖广泛。这些影片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浓缩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瞬间,线性叙事结构清晰而有节奏感,上映16天票房破26亿。
《我和我的父辈》由《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4个故事汇集而成。作品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人的奋斗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诉说着平凡人的担当、奉献。
《穿过寒冬拥抱你》以抗击疫情为背景,讲述了几位武汉市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积极乐观、彼此支持的暖心故事。导演薛晓路带领团队多次走访收集素材,从一个个原型参考人物身上汲取灵感,忠实还原大时代下武汉的人间万象。她以女性导演独特的细腻和敏锐,将不同小人物角色的故事线精妙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亲情友情爱情的多维情感网格,把朴素而美好的人间真情最大化见诸银幕。
《一点就到家》是一部喜剧电影,讲述3位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云南古寨,机缘巧合下合伙干电商的故事。3位年轻人在走弯路后,一拍即合携手开启创业之旅。他们明白了电商下乡不仅仅是把城里的东西卖到农村来,也要把农村的东西卖出去。与古寨“格格不入”的他们用真诚改变了所有人,开启了一段纯真的创业旅程。
20世纪80年代,从陕西走出的一批著名“影视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持不懈的奋力拼搏,造就了陕西影视的黄金时代。在内容为王、精品至上的影视新时代,陕西影视人持续用一部部记录时代、反映时代、致敬时代的优秀影视作品,打响“影视陕军”品牌。
“陕西电影坚持行稳致远,一路走来,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方面在不断传承传统,另一方面在适应发展,运用当代题材,遵循当代电影艺术发展规律,采用新的艺术表达手法,等等。陕西电影尤其在新时代以来,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进步。‘影视陕军’在不断发力,一批中青年电影人在继续努力,为陕西电影注入新活力。”张阿利说。
当下的陕西,正进入文艺精品的高产期,《装台》《柳青》《秀美人生》《功勋》《黑色沃土》《人生之路》……“影视陕军”品牌更加闪耀,越来越多的陕西文艺精品,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艺术,也让艺术之光进一步照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