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乡村振兴的热乎劲儿里,最提气的就是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这两年,紫荆村乡亲们的日子蒸蒸日上,全靠村党总支带着大伙儿拧成一股绳,让土地生金、产业惠民,把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又切成实实在在的惠民甜头,把红火日子过成现实。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紫荆村原党总支书记屈高信津津乐道。
土地流转盘活"金疙瘩"增收致富路子宽
要说咱庄稼人啥最金贵?那肯定是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前不少滩头地、撂荒地无人问津,村党总支书记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地咱不能荒着,咱一块儿盘活它!”据悉,近年来,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1580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轮着茬儿收。村集体收益突破百万大关!
这钱咋花?村两委跟大伙儿合计,先给乡亲们办实事!2024年,村里给每人补贴50块钱交医保,70岁以上老人每人补贴30元人身意外保险,春节给每个家庭发米面油……,这账一算,全村老老少少加起来,这可是三十多万呢!麻录成老人逢人就夸:“看病报销多了份保障,党和村上想着咱呢!”这钱花得实在,暖的是全村人的心窝子。
紫荆村党总支以土地为纽带,用党建红绳串起撂荒地与村民的心,让“沉睡资源”“增收活水”,将百万收益化作医保补贴、节日物资等惠民实事,让乡亲们切身体会到“跟着党走有奔头”的实在幸福。
面粉厂开进村庄里磨面省钱又便民
“轰隆隆、”村东头的面粉厂开张那天,乡亲们都围着看新鲜。这厂子可不得了,咱自己种的麦子拉过来,直接磨成雪白的面粉,加工费比市场价便宜一半还多!婶子大娘们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在家门口就能“省时省力省钱”磨面。
更加贴心的是,面粉厂产出的好面粉,已经成为村里幸福院的“粮袋子”。每天晌午,幸福院里飘出的面香能馋哭隔壁小孩,手擀面煮得筋道,烩菜里有豆腐、粉条和肉片,都是用咱自己的面粉做的。“从地里的麦穗到碗里的热饭,这条链条才算真正串起来了!”陈村镇紫荆村党总支书记李利平娓娓道来。
面粉厂的轰鸣乐章,打通了“种植-加工-食用”全链条,既让村民省下磨面钱、免去奔波苦,更让幸福院的热饭有了“源头活水”,这份“家门口的便利”,正是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幸福院里夕阳美用餐无忧享晚年
要说这两年村里变化最大的地儿,得数幸福院!去年村上投资八万元翻新,现在成了70岁以上老人的“快乐老家”。每天中午,近百位老人准时来报到,围坐着边吃饭边拉家常。李奶奶牙口不好,总念叨:“这面条煮得烂乎,菜也炖得入味,比自己在家做还省心!遇到生病卧床的还有村干部送饭上门呢!”
饭菜钱咋来?全靠村集体兜底。咱自己种的粮食、磨的面粉,成本降下来了,幸福院就能长期办下去。现在老人们不光吃饭香,还能在院里下棋、聊家常,日子过得比蜜甜。
村党总支把“老有所养”当成头等大事,用集体收益兜底老人餐食,这份“比蜜甜”的晚年时光,正是集体经济反哺民生的鲜活答卷,映照着“党旗红”托起“夕阳红”的温暖图景。
土地流转挣来的“百万收益”、群众分红的“质朴笑脸”、面粉厂省下的“磨面钱”、幸福院里的“热乎饭”……这一桩桩事儿,哪件不是贴着咱老百姓的心?如今的紫荆村,党旗插在致富路上,党员干在乡亲前头,大伙儿跟着集体经济的快车跑得欢。村干部说:“下一步咱还要种特色作物、搞农产品展销,让钱包更鼓、日子更甜,带着全村人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使劲奔!”
供稿:宝鸡市凤翔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