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汉中市汉台区以小区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探索推行“建起一个党组织、实施一批改造项目、探索一种物管模式、搭建一套智慧系统、织密一张服务网络”的“五个一”小区治理新模式,在城区五个街道办事处先行先试,“改”掉了多年来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受到辖区群众的一致称赞和好评。
不断延伸治理触角
走进汉台区东关街道北寺巷,地域特色浓厚的“东关印象”文化墙让人耳目一新。“过去一下雨巷子里成了‘水塘’,晚上走路不小心就会摔跤。现在巷子变美了,路也好走了,都是社区干部给群众办的好事。”居民马大姐走在沥青路面的巷子里,惬意的说道。
汉台区把党建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设立党支部51个,同步建立党群服务站27个,积极申报实施旧改项目162个,小区党组织牵头组建家委会(自管会)62个,31个社区建立了物管会。
“当选小区党支部书记,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老党员,能为身边的居民群众做点事,我倍感荣幸。我有信心把党支部打造成居民的主心骨、党员的新家园。”东关办事处陈家营社区华建新城小区党员杨春荣坚定地说。汉台区通过优先选拔有公心、能力、威望、热情“四有”居民业主和退休党员干部担任小区支部书记,社区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不断加强与社区党组织的日常衔接沟通,严密组织体系规范小区治理。
在商业繁荣的莲湖路上,“街区联盟”让这条街上42家商户享受到社区送上门来的共享资源。东关街道陈家营社区党总支书记孔小佳说:“我们把一条街汇成一个微信群,制定工作章程,主动为有需求的商户提供各类服务,用‘红旗’和‘黑旗’对商户进行综合监督,旨在让每个人都成为街区的主人!”
持续提升治理水平
“以往小区常有丢自行车的事,化粪池溢出来也没人管,自从成立了党组织和院委会,有了门卫,装了探头,脏乱差的情况得到整治,住起来才有一个家的感觉呀!”76岁的王瑞芬是汉台区将坛路199号的老住户,说起老旧小区整治带来的变化,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儿女上班非常忙,老人洗澡不方便,社区就引进微利企业上门为老人洗澡……”中山街街道建国社区党委书记刘志强说起社区“微服务”滔滔不绝。建国社区是近2万人的村转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亲民化品牌共建共享活动,受到群众热诚欢迎。社区着眼民生细节,从群众生活小事入手,创新开展个性化、特色化便民“微服务”,让群众随时感受幸福就在身边。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里子”“面子”一起改,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居民生活的难点和痛点。汉台区坚持深挖“智慧小区”服务功能,积极推广智慧门禁加智慧安防、智慧消防等设施,将民政、人社等部门便民服务信息嵌入社区网格服务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方集聚治理力量
“目前小区电动车停放不够规范,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要加大巡逻和宣传力度,劝导业主规范停放……”这是中青国际小区党支部、业主代表、物业公司三方人员针对小区治理的一次磋商会。
为压紧压实居民小区党建工作责任,汉台区建立小区、物业、业委会和居民代表等多方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的小区自治,让改造更有“质感”、更有“温度”,真正赢得群众认可,做到群众满意。
“社区事多责任重,能学很多东西。过去不会做的事,现在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7岁的马琪是挂匾巷53号院的网格员,大学毕业后考取协理员,在将坛社区一干就是五年,现在是中山街街道正在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
全区75个社区深化网格化管理、零距离服务,建立起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联动服务体系,293名网格员成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神经末梢”实现了对辖区居民的精细化服务。31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来自党组织、党员的关怀与温暖。
供稿:汉中市汉台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