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解决好大多数老百姓基本民生需求”和“防止党建与业务工作、经济工作两张皮”的工作要求,今年以来,宜川县积极尝试用基层党组织整合社会救助力量,探索“大民政”工作思路和方法,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赵刚同志的批示肯定:“宜川做法值得借鉴。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建立民生兜底联动工作机制”。
创新组织设置,凸显党组织新优势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联手为困难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创新党组织设置。成立宜川县民政系统党委,将具有社会救助职能的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7个部门单位党支部纳入民政系统党委统一管理,创新机制制度和工作流程,探索建立社会救助新模式。创新党组织书记配备。由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兼任民政系统党委书记,县民政局长兼任民政系统党委副书记,全面增强对“大民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创新考核办法。印发《宜川县“大民政”社会救助工作考核暂行办法》,把首批整合部门单位在联动工作中的资金贡献、项目贡献和救助对象的评价,作为部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内容,作为部门单位一把手进退留转和部门单位“出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大民政”工作高效运转。
整合工作力量,释放融救助新动能
打破传统救助模式,整合社会救助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新模式。组建宜川县融救助中心。抽调社会救助职能部门单位救助业务骨干,在新设立的县融救助中心分设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六个救助服务窗口,公开公示救助项目和流程,按照“应办尽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救助工作集中受理,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多部门联动办结。同时,研发融救助信息平台软件,提供手机自助申请入口,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使救助工作达到便捷高效、覆盖全面。截至目前,大厅受理群众来访咨询办理累计57人次,对符合救助政策的16例求助事项进行受理,对5例不符合救助情形进行了政策解释,取得当事人理解。建立综合研判救助事项制度。融救助中心根据困难群众需要救助的具体类型、困难程度以及项目资金用途,及时召开综合分析研判会议,通过“面对面”共享信息资源,核准救助对象,审定救助项目,分类别、多层次实施救助,把各项救助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对政策救助惠及不到的困难群体,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目前,共综合研判资金1100.6万元,惠及群众4132户9226人。重点对三类困境儿童实施救助。以三类群体(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为切入点,建立“支部线状包联、党员点对点帮扶”工作机制,确定帮扶标准,明确帮扶措施,达到“三保两有”,即保生活、保健康、保就学、有监护人、有亲情关爱,明确民政局党支部、司法局党支部等9个党支部,根据各自业务认领分管群体,联合实施救助。截至目前,对摸底排查到的122名三类儿童落实了帮扶人员及相应救助措施,对困境儿童给予生活、学习、物质等方面的帮助及精神方面的关爱,守护好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
锚定目标方向,彰显大民政新成效
坚持“党建领航、民心导向”,将“大民政”社会效能最大化、最优化,努力让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让党和政府的阳光照到群众心坎上。建立了民生兜底联动工作机制。融救助中心通过“面对面”共享信息资源,多部门共同参与进行综合研判,核准救助对象,核定救助项目,确定救助意见,实施救助事项,使救助实现多部门联动,最大限度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党委设置树立了样板。将具有共同职能的部门单位纳入一个党委统一管理,这种“大杂烩”式的党委划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系统设立党委的“一锅端”式的设置思路,将党的组织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为以后党委调整和设立树立了样板和思路。凝聚了社会救助合力。“大民政”救助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实现了由部门单项救助向“大民政”综合救助的转变,避免以往多部门单打一、背靠背救助模式,共享“大民政”信息资源,防止重复救助和救助盲区的存在,杜绝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错、漏、重”现象,解决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形成覆盖全面、统筹城乡、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有困难的群众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救助。增强了社会治理效能。“大民政”工作机制的建立,使各类救助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行窗口式集中受理和手机自申请救助,让群众最多跑一次,既方便困难群众求助,又实现资金高效使用。同时,通过综合研判会议实施救助,公开公示救助对象、救助项目,做到精准认定和公平公正,实现救助工作精准、阳光、便捷、高效。
(中共宜川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