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主干道是城市的“大动脉”,那么背街小巷则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纵横交错的背街小巷并不起眼,却紧贴百姓生活,反映着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不过,路面破损、停车位紧张、环境脏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也困扰着背街小巷的居民,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城市的有机更新,说到底解决的是老城或老街恢复活力的问题,无论是拆迁改造、生态引入还是交通优化、节事活动等招数,回到人的需求视角,核心在于满足人的发展和生活需求。”对于城市更新改造,西安市新城区解放门街道党工委书记郭珮琦有着自己的思考。
“羞于”见人的棚户区,变为热度不减的外景地
位于新城区解放门街道的坤中巷是西安最早的棚户区之一,有居民472人,主要以鳏寡孤独、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除4栋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单元楼外,均为群众自建房。房屋年代久远、配套设施不足、建筑物使用功能不符合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群众呼吁改造意愿非常强烈。
“以前路面坑坑洼洼的,遇到下雨天出门经常一脚泥,而且巷子里没有路灯,晚上黑黢黢一片常常还有人摔倒。”在坤中巷居住20多年的张娟,对环境变化深有感触。
针对群众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解放门街道在区域大拆大建尚无实施可能的前提下,以“街区环境改善、文化内涵丰富、特色特点突出、居民感受良好”为标准,不断探索推进坤中巷棚户区城市微更新,优化群众居住条件,不断推动老街恢复活力。
坤中巷棚户区内部总面积约43.7亩,包含1条主巷道,4条小巷道。针对下水管网老化腐朽严重经常阻塞、地面坑洼不平未纳入市政管理范围,并且需要进行开挖更换老化、口径小的管道后再铺设路面,费用预算较大的现实。
街道社区多次组织召开居民板凳会听取群众住户意见,召集相关施工队到现场踏勘,商议成本最低、最便于实施的改造修缮方案,同时积极对接人大代表、寻求慈善组织等力量进行资助援建,最终在区城管局的大力帮助下,协调市政公司实施修缮。
微更新迈出第一步,如何恢复活力成为新的“课题”。街校合作平台——“挽起裤脚”城市研究站应运而生,街道携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欧亚学院等专业力量开展合作,探索推出“社区规划师”“美学设计师”,共同“挽起裤脚”,践行“设计改变生活、学术服务社区”理念,推动街区有机更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率先尝试更新策划设计,出任解放门“社区规划师”的杨光炤带领风景园林系的学生们,以喷涂+手绘的形式,将坤中巷“老人与猫”的故事呈现在巷内的围墙和路面上,各色灵动的“猫”,让这里的宁静开始有了一些欢快的感觉,小巷微光—时光隧道—喵街区串联起街区与棚户区,形成了一条全新的街景线。
欣喜的变化也引来更多高校、社会公益力量加入,“解忧杂货铺”“解忧邮局”“猫爪”导视牌、猫舍、花箱等一系列创新微景观经过连续4年6次迭代升级呈现在眼前,曾经“羞于”见人的棚户区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外景地,这条小巷在不断向好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杨光炤表示,将建筑学专业学习和特色实践紧密结合,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番没有伤筋动骨,却又改头换面的更新,使坤中巷在视觉上更丰富、故事更鲜活。一批批高校学子走出“象牙塔”,走入市井烟火,在一次次“接地气”的生动实践中碰撞出“城市更新”的火花,让老街巷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与高校合作,给大学生实践机会是我们街道一直在进行的尝试。与其他实践不同的是,坤中巷的一系列更新改造除了有学校相关课题的资金支持外,还得到了街道辖区企业及人大代表的支持,这也为探索提供城市微更新的政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是推动城市微更新持续进行并推广的一种可操作的模式。”解放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韩文权说。
解“+”族,15分钟便民服务圈有名更有实
东六路的菜市场拆了。
商贩们面临着“流浪街头”的窘境,居民也发愁去哪买菜。
彭战库从父辈手上接过肉铺生意已有十多年了,之前在东六路的菜市场做生意,听说菜市场要关闭了,一下子慌了神,“在那里待了十几年,突然让搬走,心里发愁得不得了,该去哪呀?”
“看了几处商铺,租金都贵得不得了。当时就想实在不行就骑个三轮沿街做点别的生意。”正当彭战库发愁时,另一家菜店老板将解鲜生社区便利筹备以及招揽摊位的消息告诉他。实地考察一番后,彭战库觉得地方特别合适,“这样一个位置好、租金又便宜的地方十分难找,如今不但找到了,街道还很重视,主动关心并协调解决商户的困难,让我们非常感动。”
“这里和之前比,菜价不变、菜品全、环境还干净,最主要的是‘社区便利’这个招牌,让人看着就觉得放心。”居民张慧君说。
让居民放心,让商户安心,是解放门街道着力打造解鲜生社区便利的初衷。筹备初期,解放门街道城管执法、食药监等部门联合上门为市场商户服务,帮助商户协调办证事宜。同时,还为大家讲解卫生、食品安全等各类注意事项,并对入驻商户的货源、菜品质量等进行了检查,仅用一天时间,便对入驻商户形成了完善的监管。
解鲜生社区便利的首店效应成功拉开了解“+”族的序幕。
停车难,人车矛盾突出是城市治理的难题,原本就几乎无“容车之地”的背街小巷更是如此。居民现实需求,让停不让停都得停;城市管理的目标是良好的秩序,不乱停乱放。
解急停第一批标识出现在了尚平路,解·急停,就是满足需求、停车有序。“在规划划线的同时,启动了背街小巷和小区院落消防通道标识线的规范施划,从视觉和标识体系上引导周边居民最大限度的规范停车、配合管理,最大限度的让空间逼仄狭窄的背街小巷实现人—车—生活的相互妥协与平衡。”解放门街道城管办负责人李龙说。
遭人诟病又少不了的废品回收站起名“解新生”;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站起名“解小饕”……
从最突出的老街区环境“差”问题抓起,到最现实的“宜居”问题再出发,让背街小巷既整洁又不失烟火气,把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是解放门街道追求的目标。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和管理服务赋能,将流动摊贩积聚为“解鲜生社区便利”,并相继衍生延伸出“解不二——社区优选”“解急停”“解小饕”“解小福”等系列公共服务品牌,让15分钟便民服务圈有名更有实,最大程度地给广大居民打造方便舒适的城市“里子”。
“414”试一试,没想到事竟然办成了
9月14日,解放门街道尚平社区六谷庄5号院一户业主维修自家管道时不慎损坏单元管道,造成小区7个单元、138户停水。
六谷庄5号院建成至今已有近30年,由于水管道串联,只要一户修管道就会造成全小区停水,加上管道老化漏水,各户均摊水费超过实际费用等问题长期存在。
“其实,解决小区自来水管网问题从今年4月就启动了,小区部分热心居民提出改造费用由全体业主均摊的倡议,按市场报价预估先期每户收费1875元,但是推进过程比较缓慢,这次事故导致连续停水14天,矛盾集中爆发的同时也促进了改造工作。”尚平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刘维维说。
“每户1875元依据什么计算出来的?”
“每个单元情况不一样,是否针对每个单元给出具体改造方案?”
“户内改造方式不明确,会不会对房屋内部造成破坏?”
……
为充分掌握居民需求,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讨论,由社区牵头,居民代表、社区干部、网格员组成的六谷庄5号院自来水主管道改造工作监督(推进)小组正式成立。小组成立后,先后召开6次协商推进会,明确施工方案、费用明细、具体流程、施工时间等改造工作的关键节点和相关进展,确保改造工作科学、有序、合法、合情、顺利推进。
在小区业主看来,改造确实依据小区特点进行了不少调整,有不少亮点。
“这次施工不仅价格优惠,还能采纳居民提出的各种合理改造意见和建议。施工时,工人在小区的新旧单元管道间预留了阀门,进行第一单元新管道入户碰口时,其余单元阀门关闭仍由旧管道进行低压供水,依次改造,所有单元新管道碰口完后,再切断旧管道与总表,全部使用新管道。另外,每单元、每户都安装了阀门,再不会出现困扰我们多年的一户修管道全院停水的问题了。”6单元居民代表吕芝莉说。
对于顺利把辖区里令人“头大”的“老旧小区水改”顺利拿下,刘维维连说几句:“没想到竟然给办成了!”在她看来,事办成了最主要的是引导居民参与自治。
社区积极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让居民表达诉求、讨论问题,以协商机制引导居民最大程度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收取费用时,小区一低保户无力交费,社区利用慈善幸福家园平台发起募捐,院内住户纷纷为该户邻居捐款。在铺设新管道时,部分单元长期存在的垃圾通道被堵、违建等,在全体业主的共同努力下一一解决,大家动起来绝对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刘维维说:“我们辖区有44个院子,不少都和六谷庄5号院一样,经过多年变迁物业设施严重老化,进入问题爆发期,很多难题要面对,所以我们有个口号叫‘414’,就是必须‘试一试’,六谷庄5号院自来水主管道上水改造是社区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一次有益尝试。”
“通过社会共建共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尊重市民意愿,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郭珮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