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阎良区乡村烟火气系列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2-07 10:30

阎良区乡村烟火气系列①

破局!从归整集体“三资”开始

“人气”旺不旺,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西安市阎良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通过党建引领、阵地吸引、活动凝聚、服务温暖等手段,不断做浓乡村的“人气、生气、烟火气”。

一年一度的村民分红大会现场,长山村的村民们拿着分来的收益,一个个喜笑颜开,而曾经,这里一没产业、二没资金、三缺资源,还是无人问津的偏僻薄弱村。是什么让原本“一穷二白”的长山村,变成发展势头迅猛的示范村?

任何一个人在村集体面前都要矮三分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为打破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局,长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明华上任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将一批被违规占用的集体“三资”捞出“水面”。

“破家值万贯,何况村集体,只要‘归整’,不会一穷二白。咱们党员干部一定要做示范、带头干,你们和你们亲戚占用的三资都收不回,你让群众怎么看?包括我在内,无论任何个人在村集体面前都要矮三分。”李明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党员发挥示范作用,才能让群众看到方向标。长山村从党员干部以及身边的亲属入手破局,通过大大小小100多次会议,依法依规收回了被侵占的集体资产,在西安市率先完成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书记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

甜瓜是阎良区的特色产业,也是长山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为了带领乡亲们做好甜瓜产销,村党支部决定让村里的甜瓜种植大户、老党员陈海娃担任党小组长,而像这样的党小组一共有6个。长山村努力让每一个党小组都成为乡村振兴产业突击队,成为党在基层引领人民努力奋斗的一面旗帜。

带头拆房修路、带头开展三资清查、带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在长山村,“我是党员,我带头”这一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党员心中。支部强,党员强,人心就齐了。

“大田托管”为集体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前些年,长山村进城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务农的人越来越少。针对村里无人耕种土地逐年增多的现状,李明华提出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面对村民的不理解,李明华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向大家分析利害关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努力下,“土地延包大田全流程托管”得以在长山村实施,连年流转并推动托管土地1400亩。

2022年长山村为村民分红41万元,村民们当着“甩手掌柜”,也能增收致富,实现了“农民离地不离乡、离乡不愁地、不种保收益”的良性循环。长山村也圆满完成全国第二轮土地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深化农村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长山村的日新月异,根本在于村上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好的党员队伍。近年来,阎良区坚持将强化村级党组织队伍建设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工程,通过构建实绩化管理体系,创新实施“1+1”党建订单,开设“书记论坛”等,不断促进党员干部的能力提升、作用发挥,全面打造素质过硬的乡村振兴“主力军”。


阎良区乡村烟火气系列②

新生!打造我们自己的“村BA”

“人气”旺不旺,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西安市阎良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通过党建引领、阵地吸引、活动凝聚、服务温暖等手段,不断做浓乡村的“人气、生气、烟火气”。

滨河村位于阎良区新兴街道,由水北、官路2村合并而成。曾经的滨河村,阵地布局不合理、功能弱化、作用发挥不充分,犹如穿村而过的石川河一样,将支部和群众隔在两岸。

破解难题的出路

为破解村子发展难题,滨河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论证、探寻出路。

“把阵地好好拾掇拾掇,把办公用房都利用起来、开发出来,只要群众来得勤了,咱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小宝这样讲道。借2022年底阎良区对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统一优化提升的机会,滨河村抢抓先机,从阵地提升中盘活带动了村域发展。

滨河村聚焦“河村互补、河村共赢、河村联袂”定位,在硬件建设上,注重与石川河景区配套互补,强化服务、丰富体验,实现服务引人、引流旺村;在挖掘特色上,注重塑造石川河岸群众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留住乡愁、凝聚乡人;在亮点打造上,改善村容村貌、发展餐饮美食、配套儿童娱乐设施,着力将滨河村打造为城区“后花园”。

阵地的“新装”

按照“河村一体化”发展规划,滨河村成立了阵地功能优化提升工作专班,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建言献策、策划项目、参与推进等,共同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党群阵地。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宋小宝带领“两委”班子对接区街部门单位,搞清政策、吃透精神,协调指导设计、施工单位施工。按照河村互补思路,对原阵地空间重新布局规划,打造图书室、健身房、书法室等室内休闲娱乐空间,配套充电、热水等微服务;按照河村共享思路,建设口袋广场、笼式篮球场、乒乓球场,配套照明等设施,满足不同群体群众的需要;按照河村“联袂”思路,建设群众大舞台、亲子乐园、组建文体协会等,开发文艺功能,提振群众精气神,丰富群众游玩体验。阵地提升以来,滨河村配套安装文体器材50余件,投入资金50余万元。

“烟火气”的集聚地

改造提升后,党群服务中心广场的傍晚,一场场“村BA”篮球赛火热举行,伴着赛场内外的激情,滨河村的夜晚不再沉寂。

“自从有了这个篮球场,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许多。一听见广场有响动,就把我们吸引来咧。”“这里有亲子乐园、游乐设施,夏天晚上没事,我就带着孩子过来玩耍、乘凉。”村民群众如是说。

阵地的“C位”留给了群众,滨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变成了村民群众想来与常来之地。在这里,生人变熟人、熟人变亲人,党群距离拉近了,人气、生气、烟火气也愈发浓厚。

深耕沃土,星火点燃。以滨河村为代表的阎良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各村共腾退整合360余间闲置、同质办公室,因地制宜打造出各类学习休闲娱乐场所,“见缝插针”式建设文体广场达230余个,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桥梁。


阎良区乡村烟火气系列③

这里有个“山东村”

“人气”旺不旺,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西安市阎良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通过党建引领、阵地吸引、活动凝聚、服务温暖等手段,不断做浓乡村的“人气、生气、烟火气”。

阎良区振兴街道谭家村北靠荆山,南眺渭水,是百余年前大批山东人迁陕形成的自然村落,具有深厚的齐鲁文化传承。如何将这些“山东人”凝聚起来,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

百年历史的渊源

清末民初,山东青年焦云龙科举中榜,出任三原知县(谭家村当时归三原县管辖)。当时山东地区连年灾荒,而三原却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焦云龙遂大力动员家乡的山东客迁陕垦殖。

1897年,山东高密县谭家营谭三木匠(谭清俊,原名谭际俊)举家三十余口来陕,次年在此建房定居。以后迁来的也以谭姓居多,因此村名为“谭家堡子”。在关中地区类似的山东移民村有四百多个,经历史发展、繁衍生息,谭家村以4000余人的数量优势成为了陕西最大的山东村,是关中平原上的齐鲁文化中心。

移民文化的“新生”

发展过程中,街、村两级意识到,当地有着悠久发展历史、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色的“山东移民文化”是谭家村最大的“土特产”,遂决定举办山东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伴随着活动的火热举办,一幅移民文化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缓缓展开。

“蘸大酱,卷大葱,吃大饼”。铺开、折边,一根葱、一碗酱,就为山东大饼注入了灵魂。

一年一度的文化节里,山东大饽饽、大饼、大酱、皮影、剪纸等山东特色美食与特色民俗,成为了活动的主角。谭家村因势利导,将文化节打造成了独特的山东民俗产业,到今天已连续举办九届。

在谭家村党群服务中心,还建有一座包含党建红色文化、孔孟文化、移民文化、村史发展的综合性移民博物馆,独轮车、农具等山东农耕文化特色的物品在这里陈列,这是村里山东移民的奋斗印记,也是村民们心中的“乡愁”。

文化活动润心聚人

范会江,一名年近八十的老党员,是谭家村自乐班的创始人。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策划、编排、组织各类节目活动,为村民带来了一场场属于自己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谭家村对村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专门打造“党群驿站”,为范会江等一大批喜爱文体活动的村民提供了书画室、娱乐室,弘扬了乡村文化,丰富了阵地内涵。

把村民吸引来、把村民留得住,是谭家村大力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凝聚人心的关键。目前,村党支部共支持组建民俗文化、广场舞、书法等民间文化协会12个,覆盖会员132名。

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振兴街道谭家村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点亮了乡村幸福生活。

2022年以来,阎良区聚焦“用活动凝聚人”,先后成立各类群众协会743个,高频举办“微集市”“邻里节”“文化节”等活动2600余场次,让精彩不断档、活动不停步、热情不减退、人气不掉线,提振了群众精气神,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充足活力。


阎良区乡村烟火气系列④

把“C位”留给群众

“人气”旺不旺,是衡量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西安市阎良区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通过党建引领、阵地吸引、活动凝聚、服务温暖等手段,不断做浓乡村的“人气、生气、烟火气”。

推动基层治理必须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其要旨是激发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度,在基层治理中协同共治,而如何提高参与度?出发点是服务,根本在于认同。

服务温暖人心

为村里年过八十的老人过生日,是老寨村党支部2022年初推出的一系列服务举措之一。一份小小的礼物,一声真诚的问候,让老人和孩子们体会到来自乡土的温暖和美好。

杨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阎诚脆枣专业合作社技术员兼工会主席,也是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定期在老寨村的党代表工作室接待群众来访、解决群众诉求,是她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老寨村党群服务中心,随着“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全程跟踪督办”等制度的建立健全,服务扁平化、便捷化程度不断提升,村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只跑一次,就能把事情办好”的温暖服务。

把实事真正办实

“以前这里遍地都是污水沟,气味很难闻,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啥都有,人都没办法到这个地方来。”曾经,村中的臭水沟让村民生活苦不堪言。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群众的烦心事,老寨村党支部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将臭水沟改造成了景观池,将原本的脏乱差变成了眼前的田园诗画。

与此同时,老寨村坚持“一村一品”强产业,通过实施“村党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门球基地、民宿、油坊、电商及蔬菜瓜果种销等产业,实现了集体经济的长足跨越。

从发挥党建引领入手、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从找寻主导产业破题,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经济发展,老寨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村民共议“新愿景”

一次次服务的温暖人心,一件件实事的排忧解难,群众的认可度高了,参与村内事务的热情也有了,从袖手旁观变成了争相来干。

为了最大程度集民智、汇民意,老寨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党组织代表、村委会代表、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监委会代表、村民小组长代表、村民代表、本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乡贤等8类代表和相关利益方代表同步参与的“1+8+X”村级民主协商议事机构——村民理事会,同步成立了6个村民小组理事会,定期就村里的大事小情展开协商。

经过议事协商,老寨村先后解决了红白事铺张浪费问题、村庄环境难以长效保持问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问题、村组道路积水问题......老寨村也被民政部评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阎良区大力推动“用党建引领人、用阵地吸引人、用活动凝聚人、用服务温暖人”,其根本就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人为本,做大党组织“朋友圈”,做浓乡村“烟火气”,让党建融入群众家长里短、欢声笑语,让乡村振兴生机盎然。

(供稿:西安市阎良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