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武功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非遗+产业”新模式,借助武功刺绣研究院、馨绣布艺技术培训学校,成立馨绣民间手工布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带领群众走上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致富路,推动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传承”培育乡土文化人才
“受母亲的影响,自小我就痴迷刺绣,大学毕业后我学得陇绣顶级针法技巧,又钻研多种刺绣技法,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的理念,我觉得有责任不让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失传。”计清是武功县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她说,没想到一针一线的刺绣工艺有一天会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金钥匙”。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力培育乡土人才,武功县积极创建刺绣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联合县级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班,邀请专业人士前来授课。近3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2期,参训群众1260余人。“绣成一件作品,最少需要15道繁琐的流程,以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现在大家看到了实惠,很多年轻人选择回乡,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了。”谈及此,计清眼里溢满自豪。馨绣民间手工布艺队伍不断壮大,非遗魅力在传承与弘扬中提升了文化内涵,增强了群众文化自信。
“非遗+就业”拓宽群众致富路子
“我今年80岁了,还能靠刺绣增加收入。”杨桂莲奶奶是合作社年龄最大的社员,已有60年“绣龄”。只见穿针引线,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看得人眼花缭乱。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合作社+学校+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起了38个村级生产点,确立生产大户2000多户,生产基地安置员工286名,安排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和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村低收入家庭就业渠道,帮助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实现照顾家庭、盘活农田、就业增收“三不误”。“刺绣看着简单,也是个技术活,我们会定期不定期对行动不便的群众进行上门技术指导,使他们在家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计清话里透着自信。她说,刺绣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别看收入资金量不大,对村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往后,还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扩大规模,通过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刺绣产业,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非遗+电商”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随着电商产业的兴起,刺绣产业也加入了电商直播行业,借助跨境电商的“东风”,通过“订单+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售往海外多个国家,让世界了解非遗刺绣文化。“前段时间,我们接待了一批国外来的游客,他们对传统手工刺绣很感兴趣,走时还带了一些纪念品回去”计清说。我们馨绣文创馆从2021年搬入电商大厦后,线上线下参观学习的人更多了,刺绣工艺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一直以来,武功县坚持将非遗技艺转化为非遗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一条党建引领“非遗+”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指尖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同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设置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制作、讲解教授,提升非遗文化内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供稿:武功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