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阳县渔业养殖基地,养殖户在布设捕虾笼(资料照片)。
6月19日,在渭南市合阳县洽川渔业主产区,合阳县美人鱼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谢洁小心翼翼地从池塘的荷叶间起网,查看小龙虾的生长情况。“我们从3月开始分批投放了虾苗,现在进入首轮捕捞期。”谢洁说。
谢洁是养鱼的“老把式”。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几年,她在原有的鱼塘里种上了莲藕、投放了虾苗,开始发展莲渔综合种养。如今,鱼塘水产种类更加丰富,商品虾在市场供不应求,比传统养殖模式亩均增收3600元以上。
合阳县是陕西省渔业生产重点县,也是全国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水产总量占全省的六分之一。近年来,合阳县大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以优生态、提质效、促振兴为主线,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种养”提质效
炎炎夏日,驾车行驶在沿黄公路合阳段,道路两侧的鱼塘星罗棋布。合阳县境内有黄河滩涂15.7万亩,其中宜渔面积5.8万亩、养殖水面3.12万亩,产业从业人员3000余人。
“过去,全县水产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品种单一。”合阳县渔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涛告诉记者,随着养殖技术的迭代升级,如今,合阳县有鲈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等水产品10余种,水产养殖规模和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合阳县美人鱼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的转型,正是合阳县渔业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2023年,在合阳县渔业发展中心的精心指导下,谢洁将自家的380亩鱼塘进行升级改造,整修塘口、挖边沟、降水位,把首批莲种种进了鱼塘,并按比例投放了虾苗、鱼苗。虽然整体投放种苗少了,但当年亩均收入提高了30%。
合阳县大力推进现代化设施渔业健康养殖,坚持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引领,推广莲虾、莲蟹、莲鳖等6种综合种养模式,并在王村镇坊社社区、城关街道白灵村发展设施大棚工厂化鲈鱼养殖基地,不断提升渔业产业发展质效,年水产总量达3.12万吨,渔业综合产值达5.98亿元。
“人放天养”优生态
在长德农业合阳鱼虾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启动自动投料机。随着饲料如雨点般均匀地撒进鱼塘,抢食的鱼儿在水面搅起连绵不绝的水花。
“我们公司采用大水面鱼虾混养生态模式,实现了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提升了综合养殖效益。”连云港长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德农业”)总经理王绪龙说。
大水面生态混养是长德农业在国内首次提出的鱼虾混养模式。“我们按照每亩4万尾虾、600尾黄河鲤鱼、200尾草鱼、300尾鲫鱼、10尾鳜鱼的比例投苗,进行混合立体养殖,在鱼塘内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态链,能通过生物调节保证水产质量。”王绪龙告诉记者,工作人员一旦发现虾苗出现生病的苗头,就会暂停鱼食投喂,让鱼类吃掉活力不足的虾苗,确保虾群活性。
通过这种养殖模式,长德农业养殖的黄河大青虾成了远近闻名的招牌产品。目前,合阳县以长德农业为依托,建成集中连片万亩鱼虾混养基地,并将其作为渔业发展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不仅如此,合阳县立足规范黄河滩区渔业养殖,引导养殖户探索使用循环水养殖技术,推进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加快工厂化养殖和池塘改造尾水治理项目等,从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黄河水资源。
“以渔兴农”促振兴
把鱼养好是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是关键。
在百良镇徐水社区岔峪村,稻田里的水稻长势正旺。56岁的村支书雷武义拿着网兜沿着田边巡塘,受惊的小螃蟹钻进了水底。
今年是岔峪村探索稻蟹混养模式的第二年,雷武义在40亩稻田里投放了800公斤蟹苗。
“现在,稻蟹都下田了,等到秋天就能体验在稻田里捉螃蟹的乐趣了。”雷武义满怀期待。
岔峪村位于徐水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沿黄公路开通后,岔峪村利用优越的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村口建起了生态稻田蟹游乐园,将稻蟹共生的“南方景观”搬到了黄河之畔,通过一系列乡村改造措施建成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
不只是岔峪村。近年来,合阳县致力在渔“链”上做文章,深耕渔旅融合,“以渔兴农”促振兴,发展起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水上娱乐等一系列群众性、示范性极强的“渔乐”项目,实现“水下有鱼、水面有景、水岸有娱”的生态渔业和休闲娱乐的有机融合。
“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全县生态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把渔业打造成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李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