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溪水多清澈,路边的花儿开得多艳,欢迎常来我们上善村游玩!”6月27日正午,在潼关县桐峪镇上善村的古槐广场树荫下,村民刘淑锋端着刚泡好的连翘茶,热情地向几位西安游客介绍家乡。他身后,明代城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厚重,游客纷纷拿出手机,定格眼前“山水如画、古韵悠长”的美丽乡村图景。
“以前这里到处是矿渣堆,路不好走。”顺着刘淑锋手指的方向望去,新建的文化长廊与智能路灯相互辉映,“现在路平了,灯亮了,游客来玩都说咱们村环境好!”说到这,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上善村地处秦岭北麓,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下辖16个村民小组,有1215户5101人,耕地4132亩,山区林地20900余亩。谁能想到,这个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第六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村庄,曾经因过度依赖矿业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上善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开启了一场乡村蝶变之旅。“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污水横流,现在道路平坦整洁,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80多岁的村民功劳介绍新修的硬化道路时感慨万千。村里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已投入使用,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村史馆、上善大戏台、红色讲堂相继落成,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每到傍晚,广场上广场舞、花棍舞等表演热闹非凡,村民用欢快的舞步跳出了幸福新生活。依托善车口战斗纪念广场,上善村成为渭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
在这场蝶变中,“党员小板凳议事会”成了凝聚民心的关键。“从2023年起,我们每月定期开展‘党员小板凳议事会’。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现场收集村情民意。小事现场解决,大事上报村上商讨,次月必定给答复,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上善村监委会主任陈榜生介绍,这套机制成效显著,现在上善村邻里纠纷数量大幅下降,村民文明素质有效提升。
产业兴旺是上善村振兴的“金钥匙”。“2015年,我试种了20多亩连翘,发现特别适合潼关的土质和气候。”上善村党委书记、主任贠建恒回忆起发展连翘产业的初衷说,“连翘是中药材,好管理、耐寒抗旱,浑身都是宝。”在他的带领下,连翘种植从最初的试验田试种发展成2000亩村集体经济产业,还带动村民自发种植300余亩。“连翘亩产值在3000元到5000元,它的叶子能制茶,果实可入药。”贠建恒掰着指头算起经济账,“我们还在连翘地里套种小麦和大豆,聘请村上剩余劳动力进行管护,每人每天能挣100多元。现在来自省内及山西、河南的固定客商抢着要货,根本不愁卖!”除了连翘,上善村的香菇、软籽石榴等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农家乐老板刘利满脸笑容地说:“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农家乐生意不错,不少村民都来帮忙,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上善村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年轻人返乡。曾当过兵、做过建筑行业的刘德,因父母年迈,在2024年底毅然回到家乡,负责村里的宣传工作。“现在村里发展得这么好,我也想出份力。”刘德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下一步,我打算结合村里的红色文化、古村落特色,创新宣传形式,让更多人知道上善村的美。”
“未来,我们要让上善村搭上数字快车!”上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璞杰信心十足地说。村里正筹备搭建农产品电商直播平台,计划组建一支由返乡青年、种植能手组成的“新农人”直播团队。“我们要通过直播带货,让上善村的连翘茶、香菇走向全国!”董璞杰介绍,目前村里已与多家MCN机构达成合作。不仅如此,“智慧村务”APP即将上线,智能安防系统也将落地,VR、AR技术将用于文化遗迹数字化复原,推出“云游上善”线上体验项目。
从“矿损村”到“示范村”,上善村的华丽蜕变,正是“千万工程”在秦东大地的生动实践。如今,一幅“红绿交相辉映,上善云水仙境”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这里既有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又有产业兴旺的发展活力,更有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
(供稿:潼关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