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西安市临潼区:“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新画卷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5 08:33 作者:肖倩 王三合

“你看这兔子蹦来蹦去,多欢实。”7月17日清晨,在西安市临潼区零口街道北牛村肉兔养殖场,技术员焦学娟穿梭在兔笼间,查看兔子的健康状况。

“眼下正值兔场第一批1100多只种兔首次繁育期,母兔‘坐月子’期间的饲养管理尤为关键。”焦学娟说,“养殖场建成后,很多村民有了在村里务工的机会。我也返乡当上了技术员,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稳定收入。”

这两年,北牛村以“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推进肉兔养殖项目建设,建起8座标准化兔舍。

“该项目由养殖大户承包,村集体通过厂房收租、效益分红获得收益,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北牛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洪润介绍。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北牛村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建立民情档案、实行网格化管理,大幅缩短村民诉求响应时间。

7月12日,55岁的村民李谋子匆匆走进北牛村党群服务中心,想复印一下户口本资料,工作人员立即从民情档案系统中调出资料。“因为一场意外,家里的很多证件被烧了,好在服务中心都有留存,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他说。

“为优化便民服务,近年来,村里系统收集村情、户情和民情等资料,并做好更新管理。”杨洪润介绍,此前,不少农户因资料保存不善,损坏或遗失重要证件,造成一些麻烦。村里建立起“一村一册、一户一档”的民情档案体系,组织村“两委”干部做好档案维护工作,既方便群众办事,也提升了治理效能。

夕阳西下,临潼区铁炉街道铁炉村文化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忙完活的村民来到广场打球、跳舞,舒缓一天的劳累。村民邓方说,这几年,村里下大力气整治人居环境,休闲娱乐场所建得越来越好,大家生活得很舒心。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铁炉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硬化道路、改造村史馆、精修文化广场、整修排水管网、绿化美化村庄,让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

铁炉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波说,村子提升改造时,他们以院墙为载体,结合本土特色,将村规民约等内容搬上院墙,让墙面在扮靓村子的同时,传递文明新风。村民还集思广益,对村里一些不起眼的公共区域、房前屋后进行微景观打造,打造出微剧场、老碗会广场、秸秆艺术创作中心、聚心亭等景观节点多处。

临潼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加快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深入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编制完成实用性村庄规划126个,谋划实施“千万工程”项目106个;创建首批8个“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8个市级重点村,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临潼区通过抓任务分解、抓项目整合、抓督导考核,整合投入资金4880多万元,启动实施项目78个,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整体提升村容村貌。

“其中,代王街道代王村持续开展‘微改造 精提升’,整合乡村建设相关项目,加紧实施排水修缮、村道提升等工程;铁炉街道南韩村充分挖掘特色文化内涵,2.2公里村内主干道提升改造工程和8处乡村大院特色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小金街道炮岭村依托生态资源打好‘内外兼修’组合拳,配套建设了村史馆、休闲健身广场及文化活动大舞台,使和美乡村建设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军鹏说。

刘军鹏表示,接下来,临潼区将围绕“两带三区四基地”产业布局,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培育粮食、蔬菜、石榴、种业4个10亿元全产业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