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郑力行(右)和团队成员在蔬菜大棚内忙碌。记者 梁易炜摄
郑力行看上去已经不年轻了。刚满40岁的他已是“白发苍苍”。
回乡耕耘10年,与郑力行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开办的沃野青青有机农园的土地开始恢复生机——
土壤中的有机质从过去不足0.8%到现在4%以上,微量元素充足,蚯蚓、青蛙、蝴蝶、瓢虫也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这个农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近40人的团队,“90后”占一多半,最小的18岁。
“许多年轻人也向往田园、喜欢乡村。我们想通过努力,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在乡村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5月7日,陕西沃野青青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力行说。
郑力行读完研究生后,在浙江一家研究所就职。
2015年初,郑力行回老家礼泉县骏马镇双北村过春节。快过年了,村里的街上没多少人。他想起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到街上摆摊卖年货,和爸爸妈妈一起炸油饼……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求学、工作,这样热闹的场景很难见到了。留在村里的老人,还在用传统的方式耕种,收成也不好。
记忆中的田园再也回不去了吗?乡村就没有年轻人的出路吗?
经过慎重思考,2015年5月,郑力行辞职返乡,流转土地,搞生态种植养殖。当时的他既没有技术,也不懂运营,农园连续亏损,很快账上就没钱了。
2018年,郑力行参加了西北新农人网络培训,了解到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学习了生态种植技术、农场运营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在遇到郑力行之前,不到30岁的陈星在农业上艰难探索了7年。培训中的一天晚上,两人聊了两个多小时。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共同想法,让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很快,陈星就加入了郑力行的农园。
有了这次培训,他们对生态农业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关注作物产出,还关注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提升种植效率的同时致力于修复自然环境,避免破坏和透支,从而让土地产出更持久。
有机种植的核心是土壤。土壤松散透气、富含养分,作物才能茁壮成长。于是,他们主抓土壤改良,利用烂菜叶、水果等自制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腐殖质。
农园内外种了很多树、栽了很多花。蔬菜大棚内,杂草常常和作物等高。
最开始,有村民嘲笑:“大学生哪会种地,就知道种花种树,连草都不锄。”郑力行通过学习发现,花草树木是许多害虫天敌的栖息地,生态系统越丰富,越能抵御外界的不利影响。这也是农园不用化学农药,却能控制虫害的重要原因。
随着土壤的改良、种植技术的提高、管理经验的提升,农园的运营走上正轨。西红柿亩产量从最开始的500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草莓从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1000多公斤,纯天然无公害的果蔬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截至目前,农园总面积1500余亩,有固定会员1000多人。农园的发展也带动周边的村民增收,每年有三四百人次在农园工作。他们不仅在这里有了一份收入,还学习到堆肥知识、生态农业理念。
“把农园做成生态农业的样板基地,既能挣钱,又能影响带动更多村民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我们团队的心愿。”郑力行说。
每到周末,农园就热闹起来,大小朋友嬉戏玩耍。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追根溯源”、带孩子体验田园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农园还开展食农教育,让学生和家长走进田园、体验农耕。
在这里,孩子们既享受到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又学习到农耕知识,了解食物的来源,懂得了怎样爱护环境。
陈星现在负责食农教育板块。他告诉记者,农园并没有为了迎合市场、增加收入提供露营、烧烤等项目,而是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贯彻始终,来参加活动的孩子都要自带餐具。
像郑力行最初希望的那样,生态农园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农业、加入其中。
今年28岁的葛蓬勃放弃了体制内稳定的工作,加入农园。一开始,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总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在与土地的接触与沉淀中,他变得沉稳起来。“生态农业这条路远比我想的要艰辛,没有耐心、没有责任感,是走不好这条路的。”葛蓬勃说。
现在,郑力行和团队成员的目标更加清晰。“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种植出一个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商品,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让我们的环境、土壤充满生命力。”郑力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