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西安科技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建“10小龙”科技创新团队——

释放青年人才创新活力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23 08:35 作者:郭妍

西安科技大学“深部智能探测”团队师生在井下调研煤层倾角变化区巷道围岩煤岩分布情况(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如何将高校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何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人才链条如何服务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对高校的重大考验,也是历史命题。

在西安科技大学,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科技尖兵”正在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科技创新“青春答卷”。

让青年科研工作者站“C位”

为充分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西安科技大学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组建“10小龙”科技创新团队,让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站到科研舞台的“C位”。

学校主动对接陕西重点产业链企业科技发展需求,整合相关领域科研团队力量,鼓励有能力、有担当的青年学者聚焦关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开展跨学科攻关,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在学校的支持下,青年科研工作者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科研视角,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问题。

“老师,12个智能电磁超表面的拼装工作已经结束。”

5月12日,西安科技大学“深部煤矿5G”团队负责人黄晓俊教授手机微信的提示音响起。6名研究生发来了在煤矿现场的工作照,向老师展示项目进展情况。

“太好了!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机会,要认真学习。”黄晓俊不由得为他们点赞。

此次为延长石油集团安装的智能电磁超表面,是“深部煤矿5G”团队攻坚克难的最新成果。

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从人工作业向无人化智能开采的技术跨越。智能矿山、智慧矿井建设的基础之一,是高水平的通信技术。然而,矿井的极端环境成为高效通信的“拦路虎”。

面对行业发展痛点,2020年,黄晓俊主动请缨,牵头成立科研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是“90后”博士。年轻人脑子活、胆子大,在科研上更敢闯新路。

团队创新利用电磁超表面的异常反射,让信号在井下巷道“自主拐弯”,成功将5G核心网下沉至5300米超长斜井井底,做到了矿井建设全周期5G信号全覆盖,打破了地下通信的技术壁垒,助推煤矿向“智开采”跨越。

将课堂变成“创新训练场”

在西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既能扎根实验室攻关前沿课题,将三尺讲台转化为科技创新孵化器,也能投身产业一线,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5月13日,当记者走进“10小龙”科技创新团队之一的“深部智能探测”团队办公室时,37岁的团队负责人顾合龙教授正和研一的学生宋泉讨论问题。

本科是数学专业的宋泉近期正尝试依托围岩震动波速探测数据,通过算法创新实现围岩应力分布层析成像。遇到技术难点,师生两人想法不同,谁也说服不了谁。看着学生坚持的模样,顾合龙笑着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大胆尝试,用实践验证理论。

宋泉表示,团队老师营造的轻松活跃的科研氛围为自己增添了底气。他说:“团队在讨论问题时,学生可以质疑老师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老师会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实践、去试错。”

“科研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让科研人才坚守‘探索未知’的初心。要让每名学生敢质疑、敢试错、敢跨界。”顾合龙表示,这也是他的导师教会他的道理。

2021年,顾合龙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成立了“深部智能探测”团队。团队整合校内外资源,从生产实际找创新切口,解决矿山实际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团队充分发挥“科学家+工程师”作用,全力推动煤矿灾害防控措施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2023年3月,下沟煤矿因工作面强矿压问题停产,团队闻讯进驻。师生驻矿40余天,融合围岩应力—结构透明探测、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原位模拟—工业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力学溯源、传播阻断、巷道支护三维方案,保障矿井安全复产,实现灾害防控的大幅度提质降本。

“只有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才会懂得产业要什么、前沿缺什么、自己需要攻克的方向是什么。”顾合龙说。

用行动服务“国之大者”

为了让青年科研人才尽情释放创新活力,西安科技大学聚焦科研资源配置,打通科研团队发展的堵点,积极构建“创新驱动、需求引领”的科研生态圈。

学校党委书记来兴平表示:“我们要用行动服务‘国之大者’,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加快转化,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

学校整合内外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等重量级学科平台,聚焦能源、安全、智能科技等前沿领域,建立“学科—平台—团队”协同创新体系,为科研团队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全面提升。

为了打通从成果到产品的“最后一公里”,学校全面推进“三项改革”,建立横向经费与利益共享机制等,参照陕西省技术转移人才评价标准,允许团队教师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多名教师破格晋升教授职称。同时,学校设立“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根据团队类型和发展阶段,提供每年1.5万元至15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

学校提出,科研的“C位”要留给青年科研工作者,更要为未来的创新者留出舞台。为尽早发现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西安科技大学特别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鼓励本科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走进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提早为国家选拔储备培育科学人才。

校企之间的“双向奔赴”,也是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西安科技大学与陕煤集团、延长石油集团等数十家单位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基地。科学家携手企业家,高校“智囊团”联手产业工程师攻克行业痛点问题。

“深部智能矿压”科研团队、“深部智能探火与智能消防救援及应急”科研团队、“智能深部瓦斯抽采”科研团队、“深部动力灾害智能预测”科研团队、“深部智能机器人”科研团队……在西安科技大学的创新版图上,青年科研团队正如春笋般破土而出。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