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让科研人才敢试敢闯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6-13 11:19 作者:张华玺 吴振达

科技创新作为探索未知、叩问真理的开拓性行动,具有投入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强的特点,需要不断试错、反复探索。健全落实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是遵循科技创新规律的客观需要,更是激发人才活力、厚植创新沃土的重要举措。

明确界定容错边界。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科研方向偏差、技术路线调整、市场风险因素等免责情形,明确容错机制启动条件、判断标准等,对相关科技创新活动中因不可预见因素导致的偏差失误予以免责,为科研人员卸下“怕失败”的包袱。同时,要根据科研实践活动建立并动态更新负面清单,形成既宽容失败、又不纵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合理设置容错周期。当前,科技评价一定程度上仍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可量化的科研成果,使得科研活动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被忽视,不利于创新活力迸发。要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类型、创新难度及实施特点,差异化设置容错周期。对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基础研究类项目,开展长周期评价,助力其“十年磨一剑”,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对目标导向明确但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的应用技术研发类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对容错周期进行动态调整;对实效性强、更新迭代快的成果转化类项目,建立快速纠错机制,确保容错周期符合科研规律。

培育宽容失败生态。在许多科研人员的观念中,科研失败常被贴上负面标签,使其过多地顾虑失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敢试错。要在全社会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以典型案例表彰和宣传为抓手,扭转普遍存在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固有认知,帮助创新者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要从高校学生抓起,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专门的科研伦理课程,使学生认识到失败是科研探索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从职业生涯伊始敢试敢闯,不断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勇攀科技高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