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长安大学牵头成立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

为中亚地区交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16 08:38 作者:吕扬

访谈嘉宾: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 陈志坚

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张伟

2025年,由长安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进入第二个年头。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联盟成员单位扩至60余家,初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网络。

一年多来,联盟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交通技术标准“软联通”、国际专业人才“心联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6月12日,记者采访了联盟相关负责人。

记者:中国—中亚西安峰会后,长安大学如何落实峰会成果清单?

陈志坚:学校发起成立联盟。联盟致力于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推动成员间人才培养、科研及文化沟通等多维度的友好合作,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交通技术标准“软联通”、国际专业人才“心联通”。

为了把联盟建设成集教学科研、智库研究、创新发展三位一体的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我们先后承办了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工程建设标准国际论坛;开设了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高级技术官员培训班;承办首期全球可持续交通人文交流高级研修项目,为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通领域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提供集中学习机会,开展实地调研。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筹指导下,长安大学肩负起牵头成立中—乌交通学院的重任。该学院将作为中国技术标准输出和中国—中亚交通发展的重要载体,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中亚交通领域人才培养标杆,打造中国—中亚地区交通人才培养标杆。6月3日,陕西省代表团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专门调研了中—乌交通学院项目。

记者:联盟成立一年多来,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

张伟:一年多来,联盟发展取得可喜成果,培养了多批扎根交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技术标准的对接和合作项目的实施,为中亚地区的交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去年10月,联盟理事会2024年度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和撒马尔罕举办。各方围绕交通基础建设领域的工程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人才培养等深入探讨,举办了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工程技术标准研讨会。会议共签署6项订单式联合培养协议,标志着中国—中亚五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迈出坚实步伐。本届理事会接收了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撒马尔罕国立建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赛特实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外7家单位入盟,联盟“朋友圈”不断壮大。

记者:学校在高质量推动中亚五国交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陈志坚:多年来,学校与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国际学生协议,“订单式”、个性化培养国际学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5000余名高素质、属地化专业人才。

作为一所在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领域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深厚学科积淀的高校,长安大学主动融入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学校积极优化和升级面向中亚的教育格局,成立“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面向中亚地区的国际教育事业建设“人才库”“智囊团”。

学校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人文大学共同成立国际汉语教育与研究中心,设立HSK(汉语水平考试)海外考点。学校与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建八局签订合作协议,以共建中亚工程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心为依托,在联盟合作、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属地化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携手“出海”,以“企业+高校”全新模式,赋能“职业+语言”,共同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张伟:多年来,学校已培养万余名优秀国际校友,其中包括中亚籍留学生千余名。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学校国际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高度重视国际人才管理与培养,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

学校中亚籍优秀校友辈出,以伊力哈穆(乌兹别克斯坦籍作家)为代表的学界校友,以语言为桥,致力于增进中亚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叶丽娅(吉尔吉斯斯坦籍企业家)为代表的商界校友,借助跨境电商构筑的“网上丝路”,建立起中国—中亚经贸往来纽带。

我们将不断完善语言与行业深度融合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做好面向中亚地区的中文推广、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学研究、智库咨询、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文化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高质量推动中亚交通人才培养实践,为区域合作及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