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开工前,徐立平都要认真调试工具(资料图片)。 田鹏 摄
右手紧握刀把,左手控制速度,双手缓慢而均匀地向前。刀锋划过药面,只留下一片轻薄如纸的火药屑,厚度不超过0.2毫米。骨节分明的双手与霜刃起处的刀具浑然一体,一呼一吸都与手和刀的节奏高度一致。
在航天科技集团四院7416厂,徐立平每天的工作就是用金属刀具对火箭发动机里的燃料药面进行修理、开槽、挖药、修补等,让火药与航天发动机严丝合缝,最大限度缩小误差——这是固体发动机制造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一旦开始操作,他的命就完全交给了双手和刀具。
一刀、两刀,一年、十年……在“火药整形师”这样一个与“死神”共舞的岗位上,徐立平一干就是30多年,先后承担了载人航天、多种固体运载等国家和重大专项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的整形任务,保持着合格率100%和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
火药堆上的“舞蹈”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俗称“火药”)燃面的尺寸和精度,决定着产品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
1987年,19岁的徐立平来到母亲曾经工作过的车间,成为一名发动机药面整形工。
尽管徐立平早有心理准备,但入厂安全教育依然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一小堆并不起眼的废火药,在遇到明火后瞬间就冲起巨大的火光和浓烟。现场腾起的蘑菇云和灼热刺目的火光让徐立平明白:和火药打交道,必须得练好手艺。
在师傅的指导下,徐立平从最基本的拿刀、推刀学起,在试件上反复琢磨和练习,下刀不能太深、切削要薄、用力要匀,更重要的是“心要静,不可浮躁,要心无旁骛”。
为了练好手上功夫,空闲时徐立平就琢磨怎么用力、怎么下刀,比划切、削、铲等基本功,揣摩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切削力度,练坏了30多把刀具。时间长了,他用手一摸,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
徐立平工作第三年,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药面脱粘。为了彻查原因,在没有先进检测设备的条件下,专家组决定就地挖药,寻找“病根儿”。
这意味着,要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火药的发动机燃烧室内,挖出浇注固化好的火药,其艰难和危险不言而喻。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成为年龄最小的挖药突击队员。
挖药时,徐立平像“芯材”一样,被包裹在成吨的炸药堆里面。他忍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用双肘和肩头支撑,小心翼翼一点点抠挖,“除了沙沙的挖药声,只能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
就这样,突击队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历时两个多月,挖出300多公斤火药,成功找到故障原因,后续发动机试车连战连捷。
任务圆满完成,但长时间保持半趴半跪的姿势,徐立平的双腿疼得几乎无法行走。后来经过大强度的物理训练,才逐渐恢复过来。
用智慧“锁住”死神
火药“整形”有多险?与徐立平同年进厂的一名工友,因操作时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
有人说,这种危险与这个岗位相伴而生,无法消减。徐立平不这么想,他一心盘算着:改进出更好用、更安全的刀具,不断加大与死神较量的“筹码”。
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徐立平不仅熟练掌握了机械制图、金属切削等专业技术和理论,而且成了工厂响当当的“创新达人”。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30多种刀具。
其中,徐立平发明的一种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由于大大提高了操作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被命名为“立平刀”。
数控整形技术,一直是徐立平关注的焦点。在工厂的推动下,国内最大立式的整形机终于设计完成。此后,安装、调试、实验,徐立平没日没夜地“伺候”着设备,并“刷新”了设备的安全保障系统,仅设备改进方案他就提出并组织实施了20余项,从源头确保了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受控。
设备验收之后,徐立平又花了一个多月完成某型号发动机整形参数的编写,并针对其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刀具。
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是几十年固体发动机火药整形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此后,在徐立平的带领下,班组先后实现了数十种发动机的数控整形技术应用,班组80%以上的型号整形实现了远程操作。
“命在自己手里,只要胆大严谨,按照规章流程进行工作,不会有问题。”徐立平总结、编写了十余种工艺规程和标准,确保规范操作。切削药面的厚度、每个部位所使用的刀具、刀具之间摆放的距离,都有明确的规定。
除了操作细则中的一切有形规定,更深切的安全线在徐立平心里——这是他对这项特殊工作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时刻要求自己严慎细实、万无一失的精湛匠艺。
航天人的奉献与坚守
一次次行走于生死边缘为国铸“箭”,长时间一个姿势全神贯注操作,使得徐立平常感到腰酸背痛,甚至走路时身体变得向一侧倾斜。为了矫正身体,他必须每天坚持高强度锻炼。
徐立平也有过换岗的机会,但正好赶上某重点型号的批量生产任务下来,人手不够,他主动留下救急。这一“救”,就是两年,马上又有了新任务。就这样一拖再拖,徐立平“熬”成了全组资历最老的整形工。
“选择航天事业,就选择了一份责任、一种使命。”这个有着近40年党龄的老党员其实舍不得换岗。他明白,航天事业不只有阅兵巡礼、神舟飞天的光鲜和自豪,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细小琐碎的精细操作,甘于人后的默默奉献。
徐立平有许多头衔:“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但对于徒弟们来说,他只是个严格的师父。
编写培训教材、整理自己的绝技绝招、组织技术攻关……依托“徐立平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热心帮带、无私传技,培养技术骨干30余人,其中国家级高级技师4人、技师12人。他还带领团队申请专利50余项,完成系列产品实现数控整形的工艺改进研究,推进了机械整形技术发展,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
徐立平班组挂着一幅标语:“刀锋匠心——刀刀保精细,丝丝系安全,抬望航天梦,精刻匠人心。”这是徐立平对年轻航天人的谆谆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