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扎实推进人才强区建设,始终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在“系统化、集成化、精细化”上持续做优人才服务,以人才口碑带动提升软实力,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坚持协同联动,构建“系统化”工作体系。完善引才体系。健全完善“1+13”人才政策体系(“1”即《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秦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13”即13项具体实施细则和保障性政策),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最大程度吸引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重点产业和民生事业集聚。制定出台《秦都区“招才大使”选聘管理办法(试行)》,选聘13名“招才大使”,实现“以才引才”“以商招才”。创新育才机制。开展“秦都英才”培育工程,制定出台《“秦都英才”培育规划》,建立“双培双带双引领”培育机制,从全区7大行业领域中遴选了57名首届“秦都英才”培育对象。经过两年的培育,首届“秦都英才”培育对象共计获得授权专利131项,主持参与省市科研项目106项,参与编写出版书籍3本,参与各类产品标准制定17项,参与省市区级课题13个,发表论文65篇,获得国家级奖励7项,省市区级奖励101项。优化用才措施。出台《秦都区区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选拔30名秦都区新一轮第一批区管拔尖人才,确保区管拔尖人才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联系服务基层工作。今年以来,区管拔尖人才确定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共37个服务基层联系点,发挥特长,结对帮扶,开展服务,已完成79项帮扶计划。
创新服务载体,打造“集成化”人才服务平台。加快“智汇原”科创平台建设。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团队、人才+基地”模式,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5个。截至目前,智汇原一期项目已完成投资10亿元,建成面积17.8万平方米,正泰西交大联合创新中心已率先入驻。推动“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建设。目前已建成区级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7个、市级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现有各类专家人才262人,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共计开展各类项目、课题208项,获批专利68项,实现了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打造了咸阳鑫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咸阳鑫农果友农民专业合作社、咸阳林孟绿丰源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五个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带动培育本地人才1500余人,辐射带动3700余户群众,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三是打造人才智库。完善信息平台和人才智库建设,将区管拔尖人才、秦都英才、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等344名人才的个人基本情况、职称职务、工作履历、研究领域、荣誉奖励等信息进行了入库登记。对近三年企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流失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将引进的各类人才基本情况进行了入库登记。
整合资源力量,构筑“精细化”服务矩阵。坚持区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区级领导每人联系1~2名高层次人才,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听取意见建议和人才诉求。针对急需紧缺型人才,实施“一事一议”政策。强化资金支持。管理期内,给予“秦都英才”每人每年1万元培育经费,区管拔尖人才每人每月1000元人才津贴;每年对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进行年度考核,对考核定为优秀等次的“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给予5万元经费资助;对考核定为合格等次的“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给予2万元经费资助。开展高效服务。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八项最优措施”,建成800余套人才公寓,提供落户、社保、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常规性服务内容,现已协调解决24名人才子女入学问题。开展人才疗休养活动,组织新一轮第一批区管拔尖人才赴贵州疗休养,通过健康讲座、红色教育等方式,为拔尖人才提供了放松身心、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创新招聘模式,先后举办园区专场、“烟火夜市”等各类专场招聘会。截至目前已举办招聘会8场,参会企业518家,入场求职2.9万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5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910人,成功实现就业1692人。
秦都区深入推进人才服务从点式的服务向链式的服务、从零散的服务向常态的服务、从小众的服务向普惠的服务迈进,形成人才“关键小事”精准服务闭环,让广大人才在秦都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品质、内心有归属。
(供稿:咸阳市秦都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