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长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持续优化完善人才体制机制,全方位打好“引育留用”组合拳,做优做强人才发展环境,以高质量人才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强化平台建设,集聚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做优政策平台。始终坚持以政策支撑作为汇聚人才的重要抓手,先后制定出台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培育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着力构建涵盖各领域各类型人才“引育留用”的人才工作体系,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做强产业平台。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三优延长”建设目标,持续释放特色资源优势,全力构建以林业碳汇开发、森林培育、林下中药材种植等为主体的产业舰队,先后引进周春松、赵忠、王喆之等一批院士专家及配套项目,持续深化“以才引才”“带土移植”,充分发挥人才互推互荐“链式效应”,人才集聚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拓宽引才平台。始终将引才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基础来抓,坚持刚柔并济的引才方式,着力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招聘工作。同时,持续优化提升柔性引才政策,鼓励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等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招引各类人才283名,为延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
建强人才队伍,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根基。健全培育体系。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企事业单位密切配合的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延长县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作用,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强化与宜兴市、秦创原人才大市场、陕西师范大学、中超利永紫砂工场等主体合作,推动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结合,全面推行“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的育才模式,打造集人才培养、当地就业、直播销售为一体的中超利永紫砂工场,切实打通了产才融合“最后一公里”。抓实人才培养。坚持自主培养原则,注重增强培养本土人才的针对性,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围绕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需求,重点抓好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员等各类人才培训,培养本土人才2000余名。充分发挥孙萌、王刚、冯毅等本土龙头人才引领作用,打造鲜食玉米加工、果品包装、红薯辣椒种植等人才工作示范点5个,带动培育更多农村技术人才。深化技能人才引领工程,积极开展电商、剪纸、延长烤肉等技能人才培训,培训各类人才800余人次。搭建交流平台。聚焦我县优势重点产业领域,统筹农业、卫生、科技等领域技术人才,通过单位推荐、定向邀请和个人自荐等方式,建立服务清单,组建人才服务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医疗指导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60余次、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次。持续做好科技特派服务,发挥30余名科技特派员专长,针对红薯、葡萄、西甜瓜等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农技和经营管理培训等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农技水平及产业经营和管理能力。
聚焦服务品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生态。优化服务制度。健全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夯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人才工作责任清单,明确专人负责抓人才工作,营造“大抓人才”“大兴人才”的鲜明导向。深化县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规定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的最低次数要求,让领导干部通过约见交谈、走访考察、慰问探望等方式,与高层次人才交朋友、结对子,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增强人才的使命感、归属感。夯实服务保障。先后制定出台延长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持续完善“136工作体系”,建成“苏陕协作”人才交流、高端能化高效联动、新经济孵化培育三大平台,积极发挥“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创新创业、孵化培育、科技赋能、就业服务”六大功能作用,在企业孵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项目审批、日常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24小时保姆式”服务,确保各类人才安心生活、舒心工作、潜心创业。营造重才氛围。定期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团队予以表彰奖励,先后有周春松院士、延安格安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延安延河泉饮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人才及创办企业获得荣誉称号。同时,扩大优秀人才参政议政范围,积极推荐10余名本土拔尖人才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更好参与经济政策、重要规划、重大科研项目的咨询、研讨和论证工作。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体,采取多种方式,精准解读政策、正面引导舆论,讲好人才故事。
供稿:延长县人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