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荔县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让文化艺术人才在这片沃土上扎根生长,以薪火相传的坚守、创新发展的魄力、合力共荣的格局,推动大荔文化艺术事业绽放出绚丽光彩。
薪火相传守根脉,非遗传承育新人。大荔县将非遗传承作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构建起完善的非遗传承人梯队。大荔县国家级非遗同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作曲何满堂从艺40年,在传承保护非遗“同州梆子”和大荔“碗碗腔”等戏曲艺术上尽职尽责,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曾获得陕西省文艺工作先进个人,渭南市德艺双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方洁葫芦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东府肘子非遗工坊、新丽刺绣非遗工坊三家工坊成功入选第三批市级非遗工坊。通过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多种形式推动非遗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发展增活力,文艺创作结硕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大荔刺绣”,作品题材丰富,既有传统的花鸟鱼虫、民俗故事,也有结合现代元素创作的新颖图案。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大荔刺绣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大荔地区移民文化交融的特色以及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安靖国际刺绣艺术周暨第三届“金针杯”中国刺绣技艺交流活动上,大荔刺绣传承人曹新强的《牡丹纹大襟婚服》荣获优秀奖,标志着“大荔刺绣”在传承创新与对外传播领域再上新台阶。
合力共荣聚英才,艺术生态焕生机。大荔县文化馆围绕弘扬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以“四送六进”惠民活动为依托,积极拓展文化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在活动开展中,坚持做到节日活动与日常活动并重、大型群众活动与精小微活动同进,2024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9场次,服务群众超4万人次。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为人才提供了展示舞台,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让大荔的文化艺术生态充满生机与活力。
供稿:大荔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