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阳市秦都区锚定“人才强区”建设目标,以“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为牵引,通过“四链”协同发力,持续构建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为推动“四个区”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健全“制度链”,筑牢人才发展“强磁场”。制良策则贤才聚,聚贤才则事业兴。坚持高位谋划筑基。秦都区将人才工作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成立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统筹谋划,构建起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人才发展筑牢制度根基。聚焦政策创新提质。健全完善“1+N”政策体系,以出台《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秦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文件为引领,分类制定《“秦都英才”培育规划》等配套文件,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紧扣结果导向提质增效。“秦都英才”依托“双培双带双引领”培育机制,实现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培育期间发表论文65篇,获批专利131项,参与科研项目119项,获各级奖励108项。
激活“平台链”,打造干事创业“大舞台”。人才平台是集聚智力资源、赋能人才发展的关键载体。筑强青年人才服务新高地。将“秦都区青年和人才服务中心”列为组织部部长重点攻坚项目,规划建设集政策咨询、创业孵化、项目路演等八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与支持。打造人才驿站联动新枢纽。积极申报人才交流服务“百千工程”,精选福园巷子、海泉湾、彩虹酒店3家企业,高标准建设人才驿站,推出住宿折扣等专属优惠服务,为西咸人才交流架起“连心桥”。深耕专家工作站建设新阵地。以“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建设为抓手推进产才融合,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稳进提质发展。依托已建成的17个区级、1个市级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推动200余名站内专家人才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计开展各类项目、课题208项,获批专利68项。
夯实“人才链”,铸就创新创造“强引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唯有坚持选才精准、育才精细、管才科学,才能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严把选才入口关。坚持“全域覆盖、梯次分明”原则,推进“秦都英才”培育与区管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从7大行业选拔“秦都英才”57名、区管拔尖人才30名,同时聘任13名“招才大使”,构建起“中青为基、顶尖引领、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的人才格局。精耕育才培养链。组织46名人才工作者赴武汉大学开展专题培训,通过理论授课、案例研讨等形式,助力学员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构建管才新模式。实施“日常督导+年度考评+任期评估”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融入人才职业晋升、荣誉授予等环节。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申报“三秦英才”“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市级人才项目。
筑牢“服务链”,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人才服务是厚植人才发展沃土的核心支撑。在生活服务上“用心”。落实“秦都优才卡”,为人才提供落户办理、社保接续、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服务事项,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已协调完成11名人才子女入学事宜。在资金保障上“用诚”。管理期内,为区管拔尖人才提供人才经费每人每年1.2万元,为“秦都英才”定制成长基金每人每年1万元,助力人才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暖心活动上“用情”。建立区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每位区级领导干部结对1-2名专家人才,通过“面对面”交流畅通建言献策渠道,精准倾听人才诉求与发展建议;举办专家人才迎新春茶话会,促进跨领域人才交流;组织新一轮区管拔尖人才赴贵州开展疗休养活动,为人才提供放松身心、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
供稿:咸阳市秦都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