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企业泡泡玛特公司推出的原创卡通玩偶“拉布布”,无疑是今年全球超火爆的潮玩消费品之一。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公司总营收额130.38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其中,“拉布布”所在的“怪兽”系列产品营收额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
“拉布布”为何如此“火”?也许可以从买家的言语中得到答案。
“在充满压力的今天,潮玩这类能带来微小快乐的事物,是自我疗愈的一种寄托。”一位消费者说。
前有“玲娜贝儿”,后有“拉布布”,情绪价值的需求正在创造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疗愈经济。
疗愈经济的出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具象化呈现——当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和自我实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了生存所需,所有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因此,在传统经济中,消费模式往往以实用功能为主导,大多数购买行为都围绕着“有用性”展开。然而,随着时代变化,经济增长带来物质的极大丰富,消费者的欲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需求层级也随之跃迁。
有数据显示:中国毛绒玩具市场70%的消费者是成年人,而其中有六成的购买者明确表示购买动机是“缓解孤独感”。“拉布布”系列毛绒产品,正是切中了这样的诉求,其走红并非因为“实用性”,而是因为它触动了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充当了现代人情感连接的载体,填补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消解的人际互动。
实际上,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在文旅行业也有所表现,比如已经出现的“宠粉文旅”“景粉文旅”“解压文旅”等新概念。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加注重获得愉悦、放松、治愈等情绪体验,比如在莫干山的竹林里发呆,在大理的洱海边静坐。这种需求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疗愈民宿”“禅修旅行”等,为文旅产业开辟了高附加值的新赛道。
疗愈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是当代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焦虑、孤独、疲惫成为普遍情绪。当传统的社交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弱化,人们转而通过消费来填补情感空缺。毛绒玩具提供的陪伴感是人们追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解压旅游”提供逃离现实的短暂自由,既是安全需求也是社交需求,是人们通过与自然对话获得比社交更深层的连接感。
本质上,这些消费行为都是自我疗愈的方式。同时,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的顶端——自我实现需求,当传统“打卡式”旅游向“疗愈式”旅行转变,或许也是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认同自我的一种尝试。
毫无疑问,情绪价值已经成为现代人愿意为之付费的“精神刚需”,疗愈经济也在悄然改变大众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拉布布”,还是“解压文旅”,都释放出市场从满足“生存需求”向满足“情感需求”升级的信号:人们不再仅仅为功能买单,还愿为情绪价值消费。疗愈经济不仅拓展了消费场景,还激活了市场的创新潜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为新的市场机会,疗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在商业利益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过度商业化可能会让“疗愈”沦为噱头,最终只会透支消费者信任。真正的疗愈经济,应当回归对人的关怀,让疗愈产品和服务真正具备精神滋养的功能,而非仅仅是一时流行的消费符号。
同时,疗愈经济的崛起也提醒我们: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不应只是数字的增加,还应该是人的幸福升级。未来的商业创新,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还要创造情绪价值;要满足消费需求,更要关照心灵需求。这样,我们就能创造一种更具温度的经济形态——既为市场注入活力,又为心灵提供栖息地。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消费不仅是交易,还是一种自我关怀的方式。只有经济发展与心灵滋养同频共振,才能构建一个更具温度的商业文明,推动社会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