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点评】部分主产区受旱情影响,亩产有所减少。但得益于受旱地区积极引水调水和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夏粮生产总体保持稳定,成果来之不易。
【编辑点评】从历年数据看,粮食产量难免受天气影响而波动,如2023年“烂场雨”和今年的旱情,都导致产量略有减少。但政策好、人努力,夏粮产量仍保持较高水平,总体保持稳定。
【编辑点评】西部部分地区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改种秋粮作物,夏粮播种面积有所减少。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面积,有助于提升农业效益、释放增产潜力,打牢粮食生产基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版式设计:张丹峰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夏粮稳产丰收,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基本持平,产量2994.8亿斤,比上年下降0.1%,总体保持稳定。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克服旱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交出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韧性足
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抗旱保粮
一季季耕耘,凝结农民辛勤汗水。抗旱防洪并举,夏收夏种压茬,田畴里的层层麦浪化为粮仓里的粒粒金黄。
今年夏粮总产量2994.8亿斤,比上年减少3.1亿斤;单产每亩375.6公斤,比上年增加0.1公斤。
总产量同比下降0.1%,既有播种面积因素,也受天气条件影响。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魏锋华介绍,今年以来,河南、陕西等主产区发生了较重旱情,对夏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西部部分地区持续调整夏秋作物种植结构,调减夏杂粮、春小麦等夏收作物,改种玉米等秋粮作物,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9亿亩,比上年减少52.0万亩,下降0.1%。
从全年粮食生产看,夏粮产量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5。魏锋华表示,今年夏粮虽略有减产,但减产幅度很小,总体保持稳定,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当前是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农业农村部已启动实施奋战100天抓夏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指导各地抓田管促壮苗、抓“双抢”落面积、抓措施提单产、抓防灾控病虫,全力以赴打牢秋粮丰收基础。
夏粮稳产丰收,展现我国粮食生产的韧性,背后是一系列举措精准应对。
“今年旱了两个多月,多亏了抗旱做得好,我家小麦一亩打了1200多斤。”河南省延津县种粮大户秦春明说。浇得足,今年秦春明把自家的麦田浇了5次;家什新,浇地用上了自走式喷灌机和微喷带;技术强,农技专家到地头指导开展“一喷三防”。
在湖北,实施“工程调水+人工增雨”,鄂北调水工程联动12座水库开闸供水,开展人工增雨4次,同步推进“一喷多促”统防统治,完成旱地小麦抗旱浇灌165万亩次。在河南,大中型灌区开闸引水,累计抗旱浇麦1.14亿亩次。
为支持做好小麦生产,中央财政提前下拨“一喷三防”资金16亿元,及时下拨3.76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今年春灌,5500余处大中型灌区全力做好抗旱保灌工作。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说,“今年夏粮小麦丰收,是‘防’回来的丰收、‘抢’回来的丰收,旱情发现早,抗旱行动快、效果好。”正是这种强大的生产韧性,让“丰收在望”变成了“丰收到手”。
夏粮稳产丰收,背后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5月底,豫鄂皖接到大范围强降雨预警,三省调度机具昼夜作战,5天抢收小麦超1亿亩。6月初,江苏遭遇强降雨天气,全省投入烘干机1.9万台,3天抢烘苏北、苏中湿粮240多万吨。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联合收割机迭代升级,机械化成为“三夏”大忙主基调。今年夏收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其中跨区作业的超20万台,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已控制在1%以内。得益于成熟的区域互助合作、应急响应机制,麦收总体进度比常年快2至3天。
更稳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算算夏粮账,今年全国夏粮单产比上年增加0.1公斤,基本持平。这背后,是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这些“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在今年的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里相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出水口,打开手机,远程操控就能给小麦浇水。”在河南省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丁军华给小麦浇了4遍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增强了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刘录祥介绍,高标准农田以及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小麦产量表现稳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产量损失,为今年夏粮稳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良种+良法+良机”融合释放新质生产力。
良种为“芯”,夯实增产基础。我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5%。在河南省滑县,“滑育麦1号”等良种抗倒又抗病,亩产能达1400斤,从源头筑牢了丰收根基。
良法配套,精准管理挖潜力。“小麦产量高不高,关键在于‘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要素。”刘录祥表示。今年夏粮生产期间,各地抓紧抓实小麦宽幅精播、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措施,着力提升单产水平。
良机驰骋,提高生产效率。国产9至10公斤/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已成为跨区机收主力机型,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以上。更多装有北斗辅助驾驶、作业质量监测、触控操作终端等智能化设备的联合收割机投入生产一线,助力夏收高效推进。
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被充分激发,为夺取夏粮丰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有新意
好粮食成了好产品,好收成变成好收益
从夏粮生产账看增收账,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不断健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充分调动,好粮食成了好产品,好收成变成好收益,新意频出。
支持有力,服务贴心。
“政府买单的‘一喷三防’,让我们每年省32万元。”山东省平度市种粮大户王玉芹的账本记得明明白白,除了每亩60元的技术补贴,今年她的4000亩麦田还享受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
“托管种地,省心又增收。”在安徽省蒙城县小涧镇粮食收购点,种粮大户于永强刚卖完新麦。他流转的200多亩麦地,今年全部交给海峰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托管,不仅种粮时省工省力,还因为麦子质量好,每公斤售价高出市场0.16元,加上托管节省的成本,算下来每亩净增收186元。
从农资配送、农机调度,到产后烘干、仓储收购,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在为农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今年夏收期间,在麦收重点省份,3900多家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000多家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6900多支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程的保障网。
政策托底,优粮优价。
在山东省禹城市五得利集团禹城面粉有限公司收购点,电子大屏上实时滚动着小麦的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收购价格。“强筋麦‘农大753’,蛋白质含量16.9%,一等,收购价每斤比普通麦高一角五分。”禹城市尚信齐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树军说。
今年国家进一步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有力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河南、安徽、河北相继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国内小麦市场呈现购销活跃、价格稳中趋升的态势。
放眼广袤田野,各地压茬推进粮食生产,聚焦重点作物、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紧盯关键农时、关键技术、关键要素,全力以赴打牢秋粮丰收基础,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我国夏粮稳产丰收
从三农“压舱石”看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
盛玉雷 石 羚 刘少华 李铁林
“三农”稳,天下安。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94.8亿斤,总体保持稳定。克服前期旱情等不利气象因素影响,夏粮丰收来之不易,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致力于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乡村居民出行体系。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产业,以科技赋能、以改革驱动,“压舱石”稳如磐石。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把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把握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三农“压舱石”是一个特殊视角。
(一)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稳固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关键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沙漠种粮”成为现实。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4万多亩由沙化盐碱地改良来的麦田完成收割。
湖北黄梅县,破解夜间抢收照明难题。暴雨来袭前,新开镇下洲尾村将LED灯绑上无人巡航机,4盏150瓦的灯照亮农田。
江苏盱眙县,“割拉碾晒藏”一体化。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北斗系统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移动烘干车开到田间地头。
…………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面朝屏幕背靠数据”,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照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成色与底色。
一粒种,千钧重。从优质抗病玉米品种“中玉303”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到抗倒大豆新品种“中黄301”创亩产超360公斤高产纪录……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一片田,万畴平。截至去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节水、节电、节肥、增产等方面效果显著。
…………
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科技、政策、法治同向发力,农业现代化展现新气象。
“犁地不用牛,种地不跟耧,浇水不拿锨,喷药不进田,收麦不带镰,晒麦不用场,卖麦不用忙”的“新农谚”,成为乡村新写照。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建设海上牧场,丰富“森林粮库”,促进藻类食物开发,开拓新型食品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早已给出了确定答案。
(二)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广袤农村地区蕴藏着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增长5.9%,高于城镇水平1.1个百分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擎。
顺应农村居民的新消费需求,新能源汽车“赋能新农村,畅享新出行”。
白天开新能源汽车去大棚干活,晚上到村里的公共充电站充电,这是山东寿光市三元朱村一名“新农人”的寻常一天。
浙江温州市洞头区大三盘岛上的擂网岙村,停车场里配备7个充电桩,让自驾来村里的游客增长了约两成,为消费“充电”。
以旧换新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县域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近160辆,市场规模或达5000亿元。
从“自行车王国”到“电动汽车大国”,车轮上的生活变迁,不只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广大农民身边。
今年,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车型数量增至124款,产品矩阵从普通家用车拓展至越野皮卡、轻型商用车等多种车型……供需之变,折射的是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与品质之变,让我们看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
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亿万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释放的是巨大创造动能和消费潜能。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换个角度看也蕴含着发展的强大势能,更是大有可为的舞台。
畅通工农城乡循环,对于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纵深。
(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
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2万多亩土地九成多被火山岩覆盖。
引进“种在石缝里”的石斛,变“绿色资源”为“美丽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4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3.4万元。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来到这里,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这是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
在广西察看万亩甘蔗林,在甘肃考察花牛苹果基地,在云南调研现代花卉产业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从“苹果村”,到“木耳乡”,再到“花卉园”,无不表明,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以创新夯实产业基础、构筑竞争优势,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就能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数据显示,全国已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建设农业产业强镇1709个,形成2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今天,“有奔头的产业”“有吸引力的职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重塑新时代的乡村图景,在乡村诗意地栖居正成为现实。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过渡期最后一年。
“要深入研究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的有效措施,稳步增加城乡群众收入。”
从决胜“十四五”,到谋划“十五五”,再到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造福人民是根本价值取向,聚合的是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这正是中国稳定性和确定性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