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其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开创人民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深刻体现了城市发展属于谁的问题,这是人民城市的根本政治属性,充分说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发展工作是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人民是城市生活与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城市历史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从历史发展维度来看,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民不断奋斗、解放和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城市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去谋划去奋斗,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结果。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生动写照。
2019年11月2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和服务人民,体现了人民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立场。城市发展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是老百姓的幸福乐园,城市发展应坚持“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将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一切城市工作的基本标准。我国城市发展中始终瞄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让各类人群平等享受城市发展红利;加大城市的更新力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赢得老百姓的广泛支持和赞赏。当前全国城市工作中的很多探索充分说明城市发展是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现人民城市为了谁的重要理念。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广大市民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要广泛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城市政府应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人民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完成。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集中民智,汇集民意,积聚力量,广泛动员市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让人民群众的事情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人民一起去办,保障人民对城市管理规划、设计、治理和监督等全过程参与的权利,让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充分体现民意和民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中,积极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做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社会矛盾和冲突化解在基层,让人民群众成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重要主体,持续地促进城市稳定和社会和谐,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人民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通过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规划、建设和治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治理的系统性,打造宜居、韧性和智慧的城市。这就要求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市民提供优美的环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提高城市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打造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在城市治理中充分挖掘数字技术赋能治理的功能,发挥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对提升城市治理效率的牵引作用,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实现城市治理的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通过高效能治理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同时,要求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病问题、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等,传统的政府单一治理模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民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在人民城市建设和发展中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融入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同分享,有效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